2018已过去,就该计划一下2019的行动了。
不过与其说是计划,在我这里,不如说是愿景。因为落实到具体行动的话,还是更适合用来规划每天的行动内容,以年为单位,不如就许许愿吧。
这么的,我就在2019的第一个工作日简单做了一个2019梦想清单。
这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做自由职业,继续以写文为生,能够带父母孩子去一趟远游,好好运动、好好画画,好好更新自媒体。
相比上一次17年底的梦想清单,我写得更实际。
17年底的梦想清单,是我开始写手账的第一篇内容。这个梦想清单,不只是针对一年的,而是把今后想拥有的事物写下来罢了。有几项我都不好意思给人看。但有趣的是,这几个梦想倒也实现了几样,比如自由职业,也买了钢琴,还在业余时间画着画。
所以啊,写梦想清单,想想还是挺神奇的,有些事情就是能不知不觉地实现。因为一旦要写下来,脑子里就会好好考虑,哪怕考虑的时间并不多,但还是会把相对有可能做到的,自己又特别想实现的事情写下来。然后这种念头就默默在潜意识里发酵,推动自己去行动,到某一天就真的成了。
而19年,我最想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继续做自由职业,继续写文章,如果还想有些进步的话,那么希望收入能够更稳定一些。至于生活和家庭,那是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愿景:平安、健康、和睦。
自从16年开始自我觉醒后,这几年来读书写作,我的内心已有了很大变化。我非常期待2019 的继续成长,但未来不可说,还是回顾一下这两年内心的收获,总结经验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同时分享给大家。
要说内心的变化,其实每一本书都促进了这种变化,但这其中还是有一些节点的。比如,17年底看的《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无知彻底放下了负担;最近看的《禅之道》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为何要专注当下。
这两个节点,几乎解决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自信;二是淡定(不瞻前顾后)。
01.关于自信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终身成长》并不能教人有自信,而是能让人包容自己的不足,并能勇敢前进。
《终身成长》这本书其实就讲了一个概念,人类的思维模式存在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存在这两种思维方式,有的以固定型为主,有的以成长型为主。固定型思维模式非常普遍,这样的思维方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天才就是天才,蠢材就是蠢材。一旦认定了自己能力是什么程度,就把自己限定在那里。成长型思维模式就相反,认为能力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可以随着学习、锻炼来提升。
这个固定型思维跟设限还有点不同。给自己设限,有看低了自己的意思,但《终身成长》里说的固定型思维,不单指看低自己,相反还有种情况是骄傲自满,觉得自己是天才,不需要再前进,也不需要努力便可掌握技能。这种思维当然也需要警惕,因为这样会让人止步不前,或者遇到挫折之后就变得一蹶不振。
为什么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遇到挫折后会变得一蹶不振呢?因为原本他们给自己打分到90,但是遇到挫折后,一下子发现原来自己只值10分,10分那就是什么都干不成了,又在固定型思维下认为这种打分是不会变的,之前高只是错看了自己而已。于是,就彻底把自己认定成10分,自然就一蹶不振了。
反过来,成长型思维就不一样,即使给自己打到10分,仍然相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30、60,甚至90分。它不但能避免给自己设限,还能安抚自己的沮丧情绪。
尤其是对那些有隐隐约约的目标,却不知道怎么为之奋斗的人来讲,这就算是个很有用的心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想做什么事情,往往停止在了自我评价上,觉得这件事太难,我可能做不到。或者是一遭遇挫折,就觉得我不是这块料,还是放弃吧。
但只要成长型思维方式开始启动后,你就会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足,然后去学习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就像我的写作,虽然我觉得这件事能坚持,但也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比如积累不够、基础不扎实、文学常识不行、才能不够等等。在坚持了一年多没有效果之后,我差点就放弃了,但还好看到了这本书,让我内心非常震动。我开始觉得没有效果也没关系,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是在学习,并且是在我喜欢的路上学习。既然是学习,就不怕不好,也不怕别人说,因为现在不好不等于我以后不好,而且别人说也正是可以指出我哪里不对,帮助我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信念,凡事就好办许多,很多内耗就不存在了,人就会专注于事情和解决问题。写作还赚不到钱,我就继续一边打工一边写,直到开始赚钱了才专注于写作。
当然,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没有目标的人而言,可能作用不会很大,只能用这个思维方式来安慰自己:现在没有目标不等于将来没有,我慢慢寻找肯定会有的。
至于目标的寻找,在我看来,兴趣和天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很多人会说,就怕一旦兴趣成了工作,兴趣就变为折磨。所谓做一行怨一行。其实这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认为工作就是枯燥无趣的,兴趣就是没有挑战的娱乐而已。
但事实上,正是对一件事感兴趣,才会为了完成这件事而加倍努力,也正是因为感兴趣,在做这件事时、以及在完成这件事之后可以体会到在别处无法体会的快乐。
我在写八九千字的拆书稿时,也常常会遇到很困难的情形。有的是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很难看进去,有的是看的时候容易看,但写起来特别难。总之就像我动态发布的那样,以为翻过一座山就是平地了,结果发现后面还是连绵起伏的山,还一山更比一山高。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乐观,但事实上我内心充满了干劲,被困难激起了挑战欲而显得特别兴奋,又在完成的时候成就感爆棚——这让我像孩子般快乐,感觉越活越年轻。
虽然成长型思维并不会时时刻刻占据主导地位,毕竟我们身处在一个固定型思维的大环境,但它时不时的出现,已经帮了我许多忙。在我不够自信的时候,能够对自己任何不足感到释然,这就是一个内心变化的里程碑了。
02.关于淡定
淡定,也是一种很了不得的人生态度。
恐怕大部分人都有不淡定的体会,比如会担心将来工作要是没了怎么办,爱人不爱自己了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找不到对象怎么办……总之,拥有时害怕失去,没有的害怕得不到。
而《禅之道》就教我们如何淡定。这是外国人写的一本关于东方智慧的书,写了从道家和佛教的结合中生出的一种禅道。让人感到惭愧的是,身为东方人,我并没有好好了解过道家和佛教,反而要从一本外国人的书上去认识这些思想。
但是,可能正因为是外国人写的,为了让没有东方文化基础的其他外国人了解这些思想,所以此书写得相对比较系统全面,能够让人对禅文化的来龙去脉、原理和实践,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尽管如此,说实话这本书还是比较难读的,至少以我的水平来讲是如此,对于高深的道家、佛教思想,我本身也不了解,再加上古汉语经典语言上的模棱两可,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这本书仍然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于解读神秘而古老的智慧,指了一条路。
文化这个东西,真是太无穷无尽了,西方人都信仰宗教,我们中国人却很少去谈论佛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受了道家、佛教的影响的,就连我这种文化水平一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影响。在看了中西方对自然的解读之后产生了恍然大悟之感。
简单来说,西方对自然的解释,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东方,则认为道法自然,万事万物是自然发展出来的,是一种自发的过程。
所以,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是很自然地融入社会和世界中。
不过这些宏大的思想并不是我这样浅显的认识就可以谈论的,所以我还是只讲讲禅,我领会了一点的禅道。
禅,讲究无为,就是不要努力,让事物自然生长和发展。这听起来违背了很多当今世界的理念,包括上面那个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也是教人相信自己,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成长的。但禅却教人不要努力,这就让人费解了。
以我的理解,这却很妙。其实禅的无为,并不是真的说什么都不做,那叫懒。而是,吃饭的时候就让嘴巴自己动,走路的时候就让脚自己动,并不是让脑子去指挥嘴巴或者腿。
就像你知道有人在盯着你走路的时候,你走路就会变得不自然,不知道该迈出那条腿一样。禅就认为,不要再分出一份神思,去督促自己努力做现在做的事情,就自自然然全心全意地去做当前的事情就好了。这是一种很坦然很淡定的感觉,并且是做事过程中的一种感觉。这看起来不在努力,却反而是能促进事情进展的最佳方式。
所以,禅还发展出极简主义,因为从无为开始又引出空的概念,所谓万物皆空,那就让人不要对事物有执着,因为执着本身会阻碍对事物的获得。于是,极简就是降低必需品,是这种纯粹否定哲学下,去“启动”“内在进程”的过程。
另外,禅还让人专注当下。未来和过去看起来占据了人生的全部,当前仅仅只存在一瞬。然而,人活着的时刻,只能是当下,而不可能是在将来或过去,所以,换句话说,人活着的时刻,这个当下就是永恒,只要你活着,你就只存在在当下。
那么,何必去为了虚幻的未来而焦虑呢?我们只要对当下负责就好。
所以,既然如此,我们就安排好今天的工作即可,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要做计划就做计划好了,何必去考虑将来会发生什么呢?等将来到了再做调整也不迟呀。
这样一来,这禅思想,再配上成长型思维,感觉内心的小宇宙就爆发了一样,只感觉到熊熊燃烧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思想的魅力。
所以,我从来也不太在乎垂直领域,能够不局限于一种类型,去吸收四海八荒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灵魂,这多么有趣啊,这才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啊,不是吗?
那么,新的一年,就让我继续这样吸收、成长吧~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这种成长的快乐,过好你们永恒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