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工作、学习的时候,都会遇到效率低下的时候。
有的低效率很容易分辨,有的低效率却很隐蔽。
低效率的两种形式:
一是别人1小时做10道题,而我们1小时做2道题
二是我们要实现A,结果花了很大的精力在B上面。
第二点比较tricky,经常会被欺骗(尤其当B与A很接近的时候)。比如看文献,我们应该看与A相关(为我所用),然而,文献A与B一般或多或少有相关,所以需要自己区分。
区分低效率非常关键,因为他属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
有的人从早到晚,一整天泡在图书馆,学习某项知识和技能。结果在测试中,却得到一个非常低的分数,非常沮丧。这很伤士气,还容易让人产生“不擅长该领域”的错觉。
殊不知,成人的集中注意力时间长度一般在50-60分钟,未成年人及幼儿的时间会更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校设置课堂时间一般都在45分钟左右,这样更符合生物学的客观规律。
上述的例子中,尽管有的人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其中的高效时间可能并不长,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听歌思人”“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低效率的局面,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等到晚上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自己却麻痹自己,“又学习了一整天”。其实,有效时间并不长,可能还不如另一位同学认真玩半天、认真学半天的有效时间长。
这也是,外企推崇的“work hard,play hard”。因为我们最终要抓住高效率时间段。
大家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应该多检查自己的低效率时间,合理地切分自己的时间。
因为低效率在所避免。
我们应该用“切蛋糕”策略,进行时间分配。我有个朋友,平时吊儿郎当,但是学习的时候非常专注,甚至学习劲头来了,都忘记了吃饭。尽管他给人的感觉,学习时间不长,然而考分却不差。这就是合理运用了高效率时间。
高效率时段,它仿佛是每个人的G点,一旦你发现自己处于这个点上,就要充分并且“肆无忌惮”地运用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充分运转起来,持续高速,紧紧抓住它,让自己尽可能在高效率的时段待着,一直往前开,开到该时段的尽头。
而当自己发现已经出现疲态,高效率的状态有点力竭的时候,那么告诉自己,低效率的时间段已经悄然来临。这时候,应该让自己放松,去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调剂一下。毕竟前面的车开得那么快,那么远,也需要加油和调整休息。
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效果,不取决于总时长,而取决于高效率时长。
所以,擦亮眼睛区分低效率时间,尽量让自己待在高效率时间段。或许,合理规划时间,才是学习、工作的万金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