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管理学》的课上我们讨论了教育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的差异,这是一堂小组展示课。在课上无意间引发了我对于“展示课上提出疑问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思考。
因昨天给学生上家教课让我闪过了一个想要研究学生的念头。在这两节课中我刻意观察了两名学生不同的上课状态。家教结束后,走在去地铁的路上,我总结了那个学业成绩优秀学生身上的特质,如下:
行为习惯上,该生的手除写字,脚除用来走,脑袋除了思考与上课有关的事以外没有其他的表现而我家教中有的孩子手会不自觉的拿起玩具玩,会自己随意的离开课堂所允许的范围,在学习时大脑的跳跃性很大,多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孩子心理学上界定其存在注意力缺陷和大脑抽象理解障碍等,当然作为孩子的老师,我所能做的只有尽量纠正。回到正题,这位学业优秀学生其上课状态上表现为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一切问题,并且敢于质疑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对于问题尽管不会做但会竭力思考解答方式。对于不会的东西,不会自恃自己优秀就不屑一顾,态度认真。
鉴于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近期胡适先生《人生的意义》观念的影响,我试着像我的学生学习以便成为更好的老师。
在今天的展示课上,对于同学的陈述及时提出疑问并且将自己小组的内容与其他小组做对比以达到对教育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在课堂上,我提了两个小组的问之后,便没有提了,原因在于课堂上两个立场的对立。
提问方通常代表的是困惑和建议,被提问方代表的是既定观点,前者更多的本应该是诚恳的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疑问的解答以及自己善意的建议。而被提问方本应以一种谦虚的态度解答或者接受别人提出的疑问建议,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批判之意识”面对自己的观点或自己从网上得来的观点,这样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进取。而这两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区分相关问题和概念。
然而,事与人违,课堂上这两者渐渐演变成了提问者态度傲慢,被提问者更誓死捍卫自己所谓的观点,慢慢的探讨变成了争吵,同学变成了对手。而我们共同的目标却始终未解决。
——思考良久由于个人知识所限,观点值得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