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人生终极疑问: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接下来我应该做什么?
虽然这些年觉得自己在慢慢地接近答案,但是始终没有接触到最核心的谜底,直到我又一次看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真心推荐,想了解自己、提高沟通能力的朋友真的可以看一看。)
有一晚照例看了一会书,但是当看完第三章“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我目前看的是第15版,章节顺序有变动)后,却睡不着了。
我突然很激动,仿佛找到了一把钥匙,它将记忆的大门轰得打开,让我再次进入那些已经被忽略或遗忘的岁月,去看一看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此,我真正找到了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答案。
我是谁?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你会怎么回答?
这个答案中就隐藏着你对自己的感觉,这些感觉就是你对自身的认识,这些就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可以引出两个名词——自我概念和自尊。
书中说,自我概念就是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我觉得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自尊就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我觉得就是你感到自己是好还是不好,讨人喜欢还是讨人厌,值不值得被尊重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怎么形成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就是,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某个样子?
它根源于两部分: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指你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你的人格、性格、沟通方式等等,但是注意,这些东西是变化的、动态的,可以被经历塑造的。(此处可以理解,人为什么会变)
社会性说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书中从头说起:“新生儿并非一出生就有了认同的能力,他们是借由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评断自己的”。我们通过身边的他人影响和社会比较来塑造自我,前者中影响最大的是人们身边的重要他人。
看到这里,文字猛然间触通了我某些记忆和感受,让我很清晰的看到自己为什么会变成某个样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长大后我为什么会变得沉默不爱说话。
我妈经常会说起我小时候的事,最骄傲的莫过于说我学走路和说话都很快,差不多十个月就会走路会说话了。她经常说我小时候可聪明了,家里晾了一绳子的衣服我都分得清是谁的。每次说起来这些,她激动和满足的表情都溢于言表。
我大姨也无数次的说过,我小时候很爱说话,特别喜欢和人聊天,叽叽喳喳的。在回想儿时的记忆、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以后,我承认自己天生是个乐观开朗的人。
我认为这源自于最开始学说话、会说话的时候大人对我的鼓励和表扬。我是家中第一个孙辈,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听她鹦鹉学舌咿咿呀呀,肯定是乐不思蜀;我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和大人进行互动,自然是越说越多越来越会说。这就是大姨说我很爱说话的原因。
孩子经由观察别人对待他的方式来评断自己,大人说我真聪明我就觉得自己很开心,大人喜欢听我叽叽喳喳我就不停的说话,最初的乐观和自信是这么建立的。这就是我身边的重要他人给我的影响和评价让我形成的自我认知。
自信这个事是怎么被打击的?就要说到我大了以后。我清晰的记得一件事,应该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妈带我回外婆家,村里人见到我都喜欢和我开玩笑,说“你怎么来了呀?赶紧回家看看吧,你奶奶被老和尚背走啦!”(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和一个孩子开玩笑,至今都恨那些人,说着笑着完全不顾我作为小孩子的感受)
我很生气,对着他们说:你奶奶才被老和尚背走了呢!这时候我妈或者外婆她们就会训我,说我不懂礼貌怎么对长辈这么说话(村里人基本都是远房亲戚)。她们玩笑开得多、我就回骂的多,而家里人骂我就更多。
我的开朗和直接在这种事情上就变成完全相反的评价,加上后来大人不停的说我说话不经过大脑、不会说话,被打压的越多,我就越不敢说话、不愿意说话。这也是我身边的重要他人给我的影响和评价让我形成的自我认知。
我又是怎么变得自卑的?这要从初中说起。
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一件事,我双耳特别是右耳的听力在初中、高中阶段特别差,最差的时候只能听到很大的声音。(因为听力减弱是渐变的过程,我完全没有意识,只记得初中很爱发呆,后来觉得是听不到身边的声音而陷入自我的世界)
因为个子高坐在教室后排,听不清老师讲课、眼睛近视、小学基础不牢,造成初中时成绩很不好。而青春期的孩子能敏锐的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成绩没有别人好、用的文具没有别人好、没有零花钱花等等,社会比较凸显出我的卑微和劣势。
同时期父母关系很不好,老爸只生气我成绩不好不会和我交流,老妈从小时候对我们的关注转变为发泄自己的情绪。学业压力、情绪郁积、身体状况的改变,很多因素影响着学习成绩,成绩不好就越来越感到自卑。
讲到社会比较的时候书中有一段话,虽然自我的某些特征确实非常明显,但是我们赋予它们多少重要性——我们排列以及解读“我是谁”清单上那些特征的顺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你的许多特征确实很容易观察到,但是如果没有人看重它们的话,你根本就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
这段话同样轰得一声惊起我高中的记忆。高中时我的作文就写的很好,每个语文老师对我的评价都很高,也建议我大学往文科方向发展。但是老爸一直认为,语文再好只靠单科成绩也考不上好大学,还决定我大学一定要学容易考公务员的专业,所以大学期间我彻底放弃了写作。
这唯一的长处和爱好在其后十几年的时间被我丢弃在角落,伴随而来的是内心无法排遣的焦灼、对自我能力和选择的怀疑。大学期间我时不时会后悔选择法律专业,也确实没有学出一点名堂。
直到现在,老爸都不知道我重新开始写文章,更不知道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从写作中收获的平静、充实和满足有多强烈。
我身边的重要他人忽略我最明显的特征,让我也对它视而不见,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塑造着我对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也会影响着我的自尊。自卑使我慢慢变成一个低自尊的人,觉得所有人都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我,变得敏感、易怒、多思,容易把想象和捕风捉影的细节当做事实,评断别人对我的看法和态度。
最关键的是,低自尊的人还会敌视别人,因为唯一能抬高自己的方法就是贬低别人。我对此最显著的行为就是幻想,在幻想中把自己包装的特别完美、特别受欢迎,这其实就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行为,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之前写到我的梦想是做明星,就是这种反作用的直接结果。(写到这里,感觉剖析自己非常深刻啊!)
以上就是我那一晚的思考,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我像找到了治病的良药,一瞬间打通了多年的迷思,我终于能够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想法、会变成那样。
当然就像书中所说,所有这一切——你的人格、性格、行为方式、人际沟通形式等,都不是固定的,都可以经由改变而重塑。
曾经的我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又一次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比青春期的成长更容易,但却比当时更有益。
我曾经在日记中无数次的写过,如果有一天自己成功了,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自己,感谢自己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感谢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都怀抱希望,感谢没有放弃自我成长,感谢把所有的经历都幻化为生命的肥料。
我是谁这个多年的迷思,终于在这一天有了一个了解的工具。也许有些分析不对,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是我,我能掌控怎么看待自我。
很多人在迷茫的时候会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甚至都不了解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很头疼,不然也不会苦苦的追索了,幸好在阅读中,慢慢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疑问。
每个人理解不同,感受不同,以上就是我自己按照书中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的内容,不可能适合所有人,所以只是给大家提供思考的角度,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自己去看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