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能给别人讲道理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这证明你有见识、有才情,是人上人,可是时过境迁,越来越发现,动不动给别人讲道理的人,他讲道理的样子“很丑”,很无趣。
这里有两个原因:1、给别人讲道理,免不了就有说教别人的嫌疑,更免不了就有给别人递鸡汤,不给勺子的嫌疑;2、给别人讲道理,也免不了要评判别人。说服别人:“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听我的”。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强烈建议在关系中,特别是亲密的关系,比如,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情感关系中,能不讲道理,就少给对方讲道理。
那讲什么,难不成坐下来胡搅蛮缠吗?当然不是,相信我们都是文明人,如果对方不是,你也不会和他有那么近的关系嘛。
那讲什么,可以讲自己的感受,表自己的观点,更可以表自己对对方的爱,取代一定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那种“大道理”。
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孩子,大多数人也都会为人父母,那我们先以父母给孩子讲道理为例,看看这里面,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有哪些利弊,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同身受,是不可是有所思、有所悟!
感受和体验最重要,道理先靠边。
从从心理学工作久了,越来越发现,一个的自我就是他过去体验的集中展示,其实这个观点心理学界的大师级人物罗杰斯早就说了: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过去所有体验的总和。
那么一个人的自我若想变得“结实”、稳定就必须有体验做基础,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有别人的道理。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名大一的男学生,记忆中,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关系就不好,爸爸常年在外,有了他之后,妈妈就把他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呵护备至,他也很听话、很懂事。
妈妈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妈妈不让干什么,他绝不会去干什么。
他的妈妈是以前的高中生,而他的爸爸小学毕业,妈妈不甘心,希望他的能好好学习,将来以后能上大学,走出去,追寻自己真正生活,也圆了自己的梦。
于是当别的小朋友放学后在村头的小溪里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在听妈妈给她“上课”,讲道理。他不想去玩吗?怎么可能,但是他听话、懂事。
他认为妈妈不容易,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这些认知来自哪里,更多的是来自“道理”。
于是他压抑了自己,使劲的压抑自己,接受这些道理。
他没有让妈妈失望,一路都是好学生,更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顺利考上了南方一所重点大学,可是问题在这个时候也慢慢暴露出来了。
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没有关系,就没有自我
首先他大学的学校、专业不是自己选的,自己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他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因为他一直没有选择过,以前都是妈妈替他决定的,当然选大学更不会例外。
开学之后,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情绪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选修课。大多数人也都能歌善舞,不会的也会玩,可自己除了学习啥也不会。
最要紧的是他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有意针对他,于是人际关系很不好,而自我是必须活在关系里的,谁也不例外。
关系就是一面镜子,会照出了一个人的内心。
听话会就听很多人的话,懂事就会懂很多不必懂之事。
听话会听很多人的话,懂事就会懂很多不必懂之事,这个观点已经在以往的案例中被反复证实,也许你也有相关的体验。
著名的心理学家、母婴专家温尼克特就认为,小孩子的自我如果是依照自己的需求建立的,这就是真实自体,而压抑自己的需求,顺应抚养者的需求建立,就会形成一个虚假自体。
有虚假自体的人,会敏感、多疑,会看人脸色,而案例中的这个来访者正是这种情况,他的成长过程中,确实经常压抑自己,顺应母亲。
由此观之,人生的体验确实很重要,小孩子更需要多体验,因为他们即使受挫了、失败了,现实意义并不大,可是对于一个成年人,对于一个体验经验匮乏的成年人,生活给他的感受就会很不友好。
但是一切都不晚,因为当你以为一切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开始,停止道理的输入、输出,去体验和感受。
别再拿“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任然过不好这一生”感叹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