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在我的印象中,抽象、并不算得上很有趣的一门课程。三个学期经济学学下来,从最初的政治经济学的不理解甚至排斥“人都是利己的”这种观念,到现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同这种观念,但经济学的概念依旧没有记住很多。
首先,真的佩服《经济学就是这么有趣》的作者,将经济学和古今中外的大事小事相联系,从红楼梦、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里面谈起经济学概念,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以前从未深入了解过徽商、晋商,也不想了解,第一章看下来,竟然主动去搜索相关资料,佩服起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智慧。整本书看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前两章,感觉自己真的学识浅薄,也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通篇看下来,有几个点被多次提起,例如利己利他、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和人的管理、创新精神、博弈论和囚徒困境等。印象中在古代商人地位并不高,刚开始看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国退民进,但有一点十分认同,市场经济需要看不见的手适度的干预。政府与企业应该是有共同利益可以一起追求的,而非靠贪污受贿来维持关系。现在,很多城市为了发展,政府都努力招商引资,给予政策补贴,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晋商值得我们现在依旧要学习的便是制度方面的建设,但这是有时代背景的。比较奇怪的是作者既说了晋商勇于创新所以走向巅峰,又说晋商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囚徒困境是微观经济学里面印象最深的一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囚徒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都无法得到利益最大化。我们并不能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自己为此付出的成本,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均衡。还有一点感触颇深的是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事从而引出我们对待投资与消费的不同看法。确实,在我们眼里,很多钱花出去就是消费了,而非投资,甚至在有些人眼里,教育也是消费。人不可能得到完全信息,因为得到完全信息的成本高到不可能实现。
最后,引用文中一段话结尾:如果你把经济学理解为用数字斤斤计较的工具,那就错了。经济学告诉我们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节约成本,等等,是要你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如果你把这种思维方法理解为斤斤计较,像周扒皮那样以克扣工人的工资来降低成本,那就背道而驰了。从本质上说,经济学不是以成本-收益核算为中心的学科,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一门让你懂得如何幸福生活的学问。经济学是要转变人的观念的,而不是教人如何计算的。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善。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基于帕累托最优(PARE-TOEFFICIENCY)基础之上。
一种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称为价值,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即价格。这种理论称为劳动价值论。
边际主义从产生时起,似乎就有两种倾向:一些人强调以数学方法阐述经济理论,一些人强调主观心理感受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前者称为数理学派,后者可称心理学派。以门格尔为创始人的奥国学派属于后者。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分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最后,当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绝对减少。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无关者的影响。这就是说,这种活动的某些成本并不由从事这项活动的当事人(买卖双方)承担,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承担,这种成本被称为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同样,这种活动的某些收益也不由从事这项活动的当事人获得,而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获得,这种收益被称为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在前一种情况下,称为负外部性;在后一种情况下,称为正外部性。
期权是按现在价格购买未来东西的权利。股票期权就是在未来某个时期以现在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