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老师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法国已经有30%的人选择不婚。截至到2015年8月,美国人16岁以上的人群,50.2%是单身。2016年国家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的人数已经接近2亿。最终,李银河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震撼的观点: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进入婚姻?婚姻制度是否存在消亡的可能性?
以下是我的三点思考。
1.婚姻和人类本性相冲突
婚姻强调“一生一世一双人”,伴侣之间必须忠诚。在婚礼殿堂上,神父会问双方:“无论她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或无论她将来身体健康或不适,你都愿意和她永远在一起吗?”这些话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才有吸引力和浪漫情怀。
人有理智与动物的本性,在处理感情上,更偏向于本能和感性。性的本质存在是为了繁殖,基因具有自私性,繁殖的本能促使人类寻找更多的性对象,以留下更优质的基因。而“一生一世一双人”违反了人类的本性。
“忠诚”是社会文明创造的名词,它服务于社会组织而非个人,它要求人自我克制而牺牲个人欲望。
但显然,人的本性并不具有“忠诚”这一观念,它只是社会灌输给孩子的,人具有利己性,本性并不强调克制与奉献。
2.婚姻的形态已不适合社会发展
(1)一夫多妻制
氏族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是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子女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同时私有财产开始萌芽,私有财产的萌芽导致贫富差距,一夫多妻制开始出现。一夫多妻制从根源上告诉我们,男性掌握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他妻子的数量。
那为什么社会会从“一夫多妻制”发展到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呢?
(2)一夫一妻制
首先是社会的惩罚措施。
封建社会解体之后,群众不再是相信“君权神授”的愚民,只有一个妻子的群众开始不满具有多个妻子的群众,从资源分配的“二八原则”来看,大部分人的资源只能够娶到一个妻子,实行单一配偶制的社会群体会惩罚那些配偶数量超额的个体。这致使受惩罚者生育率下降,进而保住了单一配偶者在数量上的统治地位,以及一夫一妻的社会规范。
然后是性传播感染。
在人口规模只有30人的社会规模中,一夫多妻制的性病传播率和一夫一妻制并无差别,而在人口规模达到300人的大型农业社会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一夫多妻的大型社会中更容易流行起性传播感染,并且其中拥有多个配偶的个体感染率更高(显然,即使在一夫多妻社会中,也并非所有男性都能拥有多个配偶)。这无疑造成了一夫多妻群体人口规模的锐减,以及竞争力的下降。
相比之下,他们身边那些单一配偶者就幸运得多,其感染此类疾病的几率较小,并借此优势逐渐成为人口中的主流。
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医疗卫生发展迅速,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性病的传播率大大地下降。男女双方不会因为担心传染疾病而不进行性活动。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她们不再囿于厨房和客厅,不再只做女红和带孩子,也不再因为缺乏资源而依靠另一个男人从而走进婚姻。
3.女性意识的觉醒
几千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富贵或是贫穷,女性从出生就被教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是被动的,对她们自己而言,她们并非作为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的,她们学礼仪,学梳妆,学端庄,学带孩子,都是为了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从而嫁到更优秀的男人家里。至于她本人是否真的喜欢做女红,喜欢带孩子,喜欢端庄,喜欢打扮,她们自己并不知道,她们只知道男人喜欢那样的女人,她就要那样做。
她们或许心有不甘,但是社会并不允许女性除了生育和作为母亲之外的其他社会角色,女性的存在价值是作为一个母亲而被衡量的。
而自从女性被解放之后,女人可以工作,可以上学,可以上街,甚至有投票权可以从政了,女性真正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人而存在,她们存在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体服务他人,要赢得男人的喜欢。
她们可以是艺术家,可以是职场女强人,可以是女博士,可以是政治家,所有的社会角色,女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而不仅仅只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存在。而至于别人的冷眼和嘲笑,那只能用一句话来说明——村妇以为贵妇都用金扁担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