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儿童时间管理书籍,其中讲到一个三块巧克力的故事,故事中小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特别活泼好动,喜欢在家里的客厅里玩篮球,每次玩篮球妈妈都及时制止他,妈妈就怕他玩篮球时打碎家里的玻璃,或者电器。而且他家里有一个特别珍贵的古董花瓶,是他们家的传家宝,每次小男孩玩篮球时,妈妈就提心吊胆,并及时制止他。
有一天,小男孩发现妈妈没在家,他就痛痛快快在家里玩篮球,特别开心,真的很不巧,篮球把花瓶碰掉了,更不巧的是这个花瓶的瓶口掉了一块。
小男孩非常害怕,心想怎么办?妈妈回来怎么说呢?他急中生智,把瓶口掉的这一块用胶水粘上了,而且把破的一面朝向里面,表面看这个花瓶挺好的。孩子就安心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问他为什么花瓶破了?妈妈每天回家都要擦拭这个花瓶,所以早就发现了。小男孩的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说:“妈妈,你知道吗?有一只猫从窗户外面蹦进来了,蹦来蹦去的就把花瓶给碰掉了。”
妈妈看了一下孩子,没有说什么,孩子觉得躲过了一动。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让他到书房来一下。小男孩的心又提起来了,他心想:“糟糕了,被妈妈发现了,怎么办?”最后这个男孩下定决心,打死我也不承认!
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小男孩就去见妈妈,结果妈妈并没有生气,反而拿出一块巧克力给他。妈妈说:“我要奖励你一块巧克力,因为你有一个神奇的想象力,你创造了一只会开窗户的猫,妈妈觉得你将来肯定能当一个侦探小说家。”紧接着,妈妈又拿出第二块巧克力说:“妈妈还要奖励你一块巧克力,因为你动手能力特别强,你用普通的胶水把这个花瓶粘得很好,不仔细看还真是看不出来。”孩子有点忐忑了,妈妈又拿出第三块巧克力说:“妈妈还要奖励你一块巧克力,因为妈妈要跟你说声对不起,妈妈明明知道自己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儿子,可是却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碰到的地方,每次都是制止你不要在这里玩,却从来没有想过我应该把花瓶换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当我没看到故事结尾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在知道孩子喜欢在客厅里玩的时候,不把花瓶换个地方摆放,以防患于未然。这是我对这个事情在大脑里面的第一印象,还好,这个妈妈最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真诚地和孩子说声对不起。
可是在面对孩子撒谎这件事上,我根本无法做到这个妈妈的冷静,也没有这么高的情商,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面目狰狞,怒气冲天,大声呵斥孩子的我。或者直接指出孩子撒谎,告诉孩子撒谎是件很严重的事,小小就学会撒谎,长大就容易学坏。或者告诉孩子做错了就要勇于承认,敢于担当,花瓶打破不要紧,但撒谎是不被原谅的。又或者明里暗里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好的行为,又或者边骂边打一顿,以后还敢不敢撒谎。
当我生气的时候,我总是会责备她,你为什么这样?告诉你多少遍了,你怎么还在这里玩?怎么这么不听话?我知道这样的方式不对,可是好像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而这位妈妈,给我引入了另外的思考,换个角度做引导,结局可能不一样,以硬碰硬,换来的是口服心不服以及还有小小的报复,以情感人,换来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自身的反省和感悟。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向我的孩子说声对不起,我粗暴的方式,曾经伤害了你,我们发生的每一次冲突,都是彼此情绪控制不好的结果,主要是妈妈引导得不好,你从妈妈的身上学到,又返到我们彼此的关系里。妈妈要从自身做起,给你做个好的榜样,好好地处理我们的冲突,维护好我们的关系,把你看做和妈妈一样平等的人,征求你的意见,尊重你的决定,而不是妈妈独断专行。
今日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