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49子张第十九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戊寅日,五月廿一,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一,子夏教学以笃实为方法,所以教学生们先从下学处用功。
子游不知其意,讥讽说,道有本末小大,学道不能只专研细枝末节而忘其本。看子夏的门人小子们,他们洒扫、应对、进退这些细事,威仪习熟,容节周详,做得还是可以的。但这些都是小学之事,只是道的一节而已,如果论到根本之学,也就是《大学》所传的诚意、正心之事,就没有了,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了,说,言游说我的学生们只是习熟下学而遗本,好像我故意不教之以本似的。言游错了。
君子之道,哪些是道理浅显的可以先传给人?哪些是道理高深的,可以放在后面教的?乃至于可以卷起来不教了的?如何能站在教学者角度,规定出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什么是浅,什么是深呢?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他的天资他的基础因材施教,这就好像草木五谷一样,同一块菜地,数亩之内,分类杂植,区别灌溉种植,节气时令到了,大小甘苦,莫不皆得其生。但是,请注意,草是草,木是木,五谷是五谷,瓜果是瓜果,就因为它们都是某个人家的,都在这数亩范围之内,就应该一样处理吗?当然不能这么处理。同理,如果不量其造诣之深浅,工夫之生熟,一概用高远的道理教他,行得通吗?教出来的是他听不懂的,引导他做的是他做不到的,行得通吗?徒为诬之而已,也就是说,这等于是以欺妄对人,这不是君子之道,君子教人不是端出一盘菜,菜名:古今中外独步天下一招制胜盖世奇学:最高深的道理。那是唬人,挂羊头卖狗肉。
好,君子怎么教人呢?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之以近小,后教之以远大,即所谓循循善诱。《大学》上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说最终能由下学而上达,学成本末终始一以贯之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二,子夏的教学成就---事实胜于雄辩。
1,《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2,当时政坛大腕,名留青史的军事家很多是子夏教出来的学生,如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釐。
三,学习目的,须清晰。
师父教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人格,独立思考。学至大成,有条件则服务社会,没机会则静以修身。此为君子修养与胸怀。
学习的目的,可不是为了高深的道理!
想明白学习目的,就会根据自身情况规划目标,比如说我自己,初级目标是克服自身诸多不足,保证自己不滑下去,不沦陷。
师父要我们立志高远。每次定给我们的目标,总是很勉强地跟上,我只能保证不掉队而已。但因为有学习目的托底,所以能收心,心不外驰,一节一节进,如此下来,收获总是比预期的多得多。
所以,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它是能够保障终身学习,学以滋养生命的护栏,如果一味追求高深高大,恐怕早就迷于五里云雾而难比为继了吧。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