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摧毁一个孩子有多难?
其实一点都不难。
让他/她感到过分的“愧疚”或“不配”,或产生过分的“欲望”。
对已经获得的东西,有“愧疚”的情绪;
对还没有获得的东西,觉得“我不配”;
对获得了些许的东西,想要“无穷尽的更多”。
就能不幸地过一生了。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在孩子心中根植这三颗种子,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加深这样的负面情绪,让种子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最终,他/她心中的裂缝与破碎会越来越多,摧毁其人生的目的也就达成。
01 父母关系
让他/她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彼此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下,那可算是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走了捷径。
要知道,对一个孩子成长来说,父母对其早期心理的影响可就太大了。
父母,不仅仅具有早期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作用,更会对其成年后如何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有影响。
每个人出生时,背上都有一个空包。
随着逐渐长大,有的人包里装入了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与甜蜜;有的人包里还是空无一物;而有的人,倒进了越来越多的苦痛与酸涩。
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三种。
给孩子痛苦的成长环境,并且将这份想起来就被扯痛的记忆保存在他/她脑海深处,提醒他/她时时回忆。
于是,孩子即使在成年后也拥有这样一块不能揭起的伤疤。让这份礼物背在他身上,压得他/她喘不过气。
这样就够了吗? 不,远远不够。
童年时的家庭不和,虽然会给他/她带来一定的伤害,但是如果父母双方都用适合的方法爱护孩子,告诉他/她父母之间的感情是否和睦并不影响对他/她的喜爱,或者只是理性客观陈述事实,尊重伴侣,那么也不一定会培养出被摧毁的孩子。
而我们需要将父母的不和,怪罪到他/她头上,让他/她产生“父母是因为我才这样”的“愧疚感”。
我们推荐这样一些句子。经反馈,效果很好: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们俩早离婚了”;
“你懂事点,我们才会少吵架”;
“我当初脑子进了水,才会选择你爸”;
“你以后结婚,别找你妈那样的女人”;
… …
有了这些铺垫,父母不和所带来伤害才能在他/她心里放大,形成对婚姻甚至扩大到对社会的恐惧感和仇恨感,最终走上抑郁、焦虑、 疑神疑鬼、自虐、甚至自杀的道路。
父母之间也不需要每次都爆发大的争吵,只需要让他们感觉到忽冷忽热、没有安定感的家庭氛围,其实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取悦别人,学会事事”为别人考虑”,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虽不至于“摧毁”,但是也能达到成年后生活不开心。
注意,此方法更适用于孩子幼年阶段。如果是已经成年或者明事理的孩子,效果没有那么好。
02 价值观
每个人的每种行为都源于某一种动机,而每一种动机都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
要想摧毁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我们需要在价值观各个层面进行引导,使其层层矛盾,最终走向精神崩溃。
因为我们知道,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做出的行为也不相同。因此,只有在价值观的构建上出了问题,才可能影响到他/她日后的行为,从而影响其人生。
而金钱观上的引导,是较容易做到的。
很多人生活在一个不那么富裕、但也没有穷到饭都吃不起的家庭里。
世界上有很多“虽然不富裕但是也很快乐”的生活,而我们,要让他们忘掉这样的事实。
要告诉他/她,只有金钱能让他/她幸福,只有金钱才能带来安全感。世界上哪有什么亲情、爱情、友情,唯有金钱才是人与人之间强力的纽带。
对于孩子想买东西的理由,无论是否合理,都要斤斤计较,批评他/她花钱的不应该。
这是“金钱至上”与“过分节俭”。
当孩子能经济独立后,他/她很有可能因小时候过度节俭而现在花钱大手大脚以至于超过理性的限度,终日沉迷于名牌服饰、包包等奢侈品,企图用无数物质填补内心的空洞,补偿小时候缺失的自己。
若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她可能选择贷款来进行提前消费,最终将雪球越滚越大。
也就是开头所说的,对获得了些许的东西,想要“无穷尽的更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入手。给孩子花钱,但是让他/她从中感到“愧疚”。
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时,首先告诉他/她,家里条件多么窘迫(无论是不是真的),自己与伴侣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努力,自己为了他/她都不舍得买东西,自己过得多么节省。
然后,善解人意地安慰孩子,自己多么理解他的需求,无论砸锅卖铁,也会满足他/她的愿望。
接着,在他/她样子的小脸上,如愿以偿地看到那种复杂的神情。开心中夹杂着内疚,想要放下手中的玩具却因为太喜欢而欲言又止,最后只好将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的隐忍。
最后,一边付款,一边暗自开心,表扬自己真是一位好爸爸/妈妈,又给孩子上了一堂“充满教育意义的课”。
在这样的教育下,他/她一定会越来越听话、懂事,最后成长为体贴、为家庭着想的优秀小孩。
永远不要让他/她知道,适度的懂事能为家庭带来善意的温暖,而过分的懂事只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永远不要让他/她知道,“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当孩子经济独立后,这样的愧疚感会伴随其一生。一想到父母都过的如此辛苦,自己怎么有资格享受呢?
买衣服,买看得过去的就行,管它好看不好看;吃东西,挑最便宜的吧,哪样不是吃呢,为饱肚子而已;出行,能走路绝不坐公交,省得一分是一分。
让他/她永远活在“我不配”的内疚感中。
03 尊重与引导
说到如何尊重与引导孩子,我们不得不提“性格”。
这个世界上,还真是有各种各样的性格。
有的人温暖如春,待人处事时如春风般温柔和煦;有的人大大咧咧,泼辣豪爽,仿佛结交遍天下英雄好汉;有的人沉静内敛,做事严肃扎实,生活得认认真真。
孩子是什么性格呢? 这与基因有很大的关系,也离不开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要想摧毁一个本性自然的孩子,我们需要扭曲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对自己的存在产生自我怀疑,从而羡慕别人的性格。
对于活泼开朗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她,少上蹿下跳,有个女孩儿样,或者作为男生要沉稳内敛;
对于生性内向的孩子,我们要时时告诫他/她,只有活泼外向的人才能受欢迎,要让他/她模糊掉“内向”与“怯懦”的区别,并以内向性格为耻。
若是喜欢跳皮筋、穿粉红衣服的男孩,我们要让他改变自己,不要那么“娘”;
若是喜欢篮球、喜欢街舞的女孩,我们应当批评她“太不像个女孩子”;
若是孩子喜欢的人恰巧是相同的性别,我们要向他/她表达恶心与厌恶。
总之,永远不要尊重他/她的本性,也不要用理性的态度去引导。
要让他们活出“自我否定”,活出“自我怀疑”,最后产生“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感觉。
04 如果这些都没有摧毁他/她…
如果他/她足够顽强,在经历了这些创伤后仍然学习用自学心理学、看医生等办法自救,学会了受创后的成长,并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束缚,那就没办法了。
相反,这些创伤会成为帮助他登上更高境界的阶梯。
他/她知道自己踩过了哪些梯石,如何能将创伤愈合,甚至将创伤变成使自己更成熟的资源与经验,帮助别的孩子跨过原生家庭的坎。
那是孩子们的幸运。
我也希望这样的幸运,能越来越多。
番茄圆子/文 (公众号: 番茄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