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期末考试,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躺在床上,告诉我,她很紧张。
“为什么紧张呢?”我问她。
“我怕自己考不及格。”
“你不会不及格的,平时的练习你都做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而且我们一起复习过了。你们老师还表扬你是班里的5个学霸之一嘛!”
“妈妈,如果我考不及格,你会骂我吗?就像米小圈的妈妈那样。”
“不会的,就算你考不及格,我也不会说你的;而且你肯定不会考不及格的。”
女儿点点头,带着丝丝紧张入睡了。
我觉得女儿有些不自信,不仅仅在学习上;还有表现在学滑冰的时候,做动作总是很谨慎,求稳,放不开。之前她总觉得自己滑的得不够好,因此遭遇了一次情绪瓶颈期。而她不自信的原因,我们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读到《疗愈你的内在孩子》中的一段话,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的不自信,常说“我不行”影响到了她。
“父母就像镜子一样,但是有时它并没有照出孩子的价值,反而照出了父母的阴影;父母把自己的阴影投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
从没想过,“原生家庭”、“童年创伤”这些被热议的词会和自己有关系。因为我忽视了自己内心中那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小孩带着我的成长记忆,影响着我的人生。
也许有些成长记忆算不上创伤,但仍然会给以后的我们,投下阴影,带来缺陷。比如“直男”性格,可能就是幼年缺乏玩耍而导致缺乏复杂感情体验而造成的。
而我的阴影,大概来自于童年父亲的严格要求,正如书中某个案例提到的,“父母夸我的话,都是我从他们的同事那里听来的,他们在他们的同事面前夸我,但从来不在我面前夸我。”
通过孩子,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要么我又该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阻断这种创伤再投影到下一代身上呢?
心理学家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给出了30节深度成长课。
书中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补足缺失、重塑整合自己。
这是一本没有阅读门槛的心理自助书籍。书中没有大段的理论、难懂的名词,有的是娓娓道来的各种故事、童话、电影和案例,作者妥帖地把心理学分析融入其中。
作者施琪嘉教授,不仅是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同时也是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01 看见内在小孩
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喜悦、是希望;但对于孩子自己来说,是惊恐的,他离开了充满安全感的母体是惊恐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所以,内在小孩原初的状态并不总是感到安全友好的。
如果,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要求他伤心了不能哭、哭了要及时忍住,要求他孔融让梨、孝顺父母······那么孩子会感觉不到现实对他多么友好。这个带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会一直躲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给之后的人生带去种种困扰。
比如,拥有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的人,成年后就表现为直男,因为他可能只有简单情感,表达自己想法时,很少考虑到别人,这会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挫折。
比如,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人。在外面消费,服务员拿错了东西,但道了歉、换了东西;他还是不依不饶,还可能情绪越来越激动。因为他的内心存在着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因为小时候父母从来不跟孩子道歉而形成的内在小孩。
再比如我自己,因为小时候父亲的严格要求、缺乏夸奖,形成了有点不自信的内在小孩。每当遇到需要挑战的事情,第一反应总是“我不行”;这给生活和职场都带去了一些困扰。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为本土心理学书籍,里面的案例都很接地气,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让我们特别容易产生共鸣共情。
这样对照了书中的5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5种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5个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内在孩子,看见内在孩子的创伤。
02 学习疗愈自己
前段时间,看了由赵薇发起的国内首档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讲述了八个主题故事。其中有一集《她和她的房间》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从小目睹父亲家暴母亲的孩子长大后,面对自己2岁儿子吃饭不乖、食物撒了满桌的时候,顺手就给了儿子一个大嘴巴。
不知道这位新手父亲在事后有没有自责,但我们都看到了他内在小孩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会让下一代生活在其阴影之下,或者代际传递。
更可怕的是,这种传递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很多地方的传统中,女性不能上桌吃饭被看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种约定俗成的定位,让很多女性产生了”我不配“的内在小孩,面对别人的夸奖就会害羞否定自己的成绩和努力。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的孩子,我们都必须去主动寻找那双“灰姑娘的水晶鞋”——疗愈自己内在小孩的契机方法。
那我们应该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孩子呢?
学会自我释放,不再压抑自己。
你可以选择用激烈的语言去表达,进行言语释放。
也可以试一试用“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陈述一些事情,比如“我不得不对领导点头哈腰”,然后在用“我想······”、“我要······”去陈述;去看看你的信念是不是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你把这种压抑变成了自然,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然,作者也告诉我们,没有觉得的自由,你的自我释放不能张扬到让别人不舒服。甚至受伤。而是在自我释放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
学会自我认同,不再怀疑自己。
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以及“大我”的自我认同。
生理上的自我认同就是性别认同。心理上的,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比如《听见她说》里面的《云重传》,讲述了一个从小被当男孩子养的女性故事,她的自我认同就可能出现错位。社会上的自我认同需要和心理的自我认同去协调统一;而“大我”的自我认同,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和见识。
你的自我认同在哪个级别,取决于你的眼界,你的见识。
我们还可以花钱购物安抚自己,营造类似母亲的环境增加安全感,阅读哲学书籍向内探索自己,或者冥想、做运动等呵护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整合。
疗愈创伤一定会有了解剖析自己、揭开伤口的一定过程,然后释放自己、认同自己,通过一些方式安抚自己、重塑自己。而后,内在小孩才能为我们打开“宝库”的大门,开发自己的未知优势。
03 引领孩子成长
当我们开始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时,也需要去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拥有健康快乐的内在小孩。
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那种对人友好,大方得体,遇事沉着稳定,同时又能不停向前探索的能量的人,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
而这种赤子之心,是需要合适的环境去孵化的。恰当、稳定和持续是3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恰当。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让内在孩子体会安全感和信任;不要吝啬夸奖和道歉,孩子需要你的肯定和理解,这样内在小孩才不会不自信和委屈;让自己成为有趣的大人,成为孩子的好模板,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共情,充实内在。
稳定。不要让孩子频繁变换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有固定的仪式。
持续性。你对待孩子的方式都要发自内心。比如,你夸孩子不能因为他成绩不好,就不夸他了。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养育他们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疗愈创伤的一个契机。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如书封上所写的那种,《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的30堂深度成长课,是一次“探索自我、解开心结、理解人性、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的旅程。
愿你能在这趟旅程之后,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也能引领孩子成长为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