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季谦
在从西安去洛阳的高铁上,窗外原本是一片蓝天白云的景象。
等我在高铁上一觉醒来,却发现窗外的蓝天和白云都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将远处的景色变得若隐若现的白雾。
这白雾宛若一块半透明的白布,蒙住了窗外的平原,透露出几分神秘的色彩。
望着平原上的茫茫白雾,睡意又开始像潮水一样袭来……
恍惚间,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像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只见远处的天空隐隐透露出一丝鱼肚白,而辽阔无边的平原上,仍然弥漫着若隐若现的白雾。
耳边原本还是列车穿越隧道的轰鸣声,奇怪的是,这时慢慢变成另外一种整齐而沉重的声音,它从远处平原的白雾深处传来,由远及近。
伴随而来的,还有铠甲和金属的碰撞声,以及无数马匹行走在路上那纷乱的嗒嗒声。
天空渐渐吐露出一片猩红色的晨光,照落在白雾弥漫的平原上。
只见无数的人影、马匹、战车、旗帜渐渐在白雾里浮现出来,犹如一张白纸上的素描画,一笔一勾一勒......
当风把雾吹散,阳光下,素描顿时变成了彩绘——只见一支庞大的军队终于完全浮现出来,是秦军,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
那天在这广袤而荒凉的平原上,秦军的旗帜在苍穹之下随风飘扬,发出阵阵猎猎的声响。
年轻的主将白起正骑在一匹高大而雄伟的战马上,遥望着远处地平线上渐渐升起的红日。此时的或许他还不知道,命运的馈赠已悄然降临……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一道旨令将白起擢升为秦军主将,同年令其东出函谷关直逼洛阳。
当白起率领十万秦军浩浩荡荡一路向着洛阳高歌猛进时,远在东边洛阳的韩、魏、东周三军已经顺利完成集结。当时联军共有24万的兵力,在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率领下,正驻扎在伊阙一带。
伊阙位于洛阳以南,这里地势险要,被一条名为伊河的大河穿山而过,将山脉分为了东山和西山。两座高山隔河相对,犹如一座天然的宫殿门阙,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称之为伊阙,此处是当时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
在经过许久的长途跋涉后,秦军终于来到伊阙关前。
主将白起爬到一处高地,遥望着远处的敌方军营绵延万里,那里驻扎着24万的兵力,而自己手上只有10万的秦军,若两方在战场上直接正面对战,无论怎么打都看不到一丝胜算,况且对方还雄踞着伊阙关。若想要拿下这场胜仗,就像一条蛇想要吞掉大象一样困难。
站在高处的白起注意到,远处的韩军居前,而魏军位于韩军的侧后方——就在这时,侦察兵突然带来一个消息,韩、魏、东周联军内部貌合神离,彼此都想让对方率先与秦军作鹬蚌相争,好让自己可以最后渔翁得利。
听到这个消息的白起,忽然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脑海里浮现出一项伟大的作战策略,他当机立断地开始按照这项策略开始调兵遣将。他先是在伊阙关前布阵扎营,立起无数的旌旗,摆出一副主力部队随时就要进攻伊阙关的架势,好让驻守在伊阙关口的韩军误以为秦军主力就在伊阙关前。
实际上,白起只留下少量部队在关口前当作疑兵,用来牵制正面的韩国军队,自己则带着精锐主力向左绕过群山,直接绕到联军的侧后方。
(参考网上的图,自己画了一个简易图)
驻扎在联军侧后方的魏军怎么都没有想到,秦军会犹如天兵神将一般出现在他们身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魏军突然被秦军杀得措手不及。
首当其冲的魏军最先溃败了,犹如丧家之犬开始四处逃串。
守在关口附近的韩军主帅得知后方已被秦军袭击后,正准备调度部队去迎敌,这时原本被白起留在关前用来牵制住韩军的秦兵同样发起了进攻。
此时魏韩东周三方联军正被秦军左右进行夹击,死死地被困在这狭隘的伊阙山谷间。
时间像血一样慢慢地流尽。
联军的主帅们彻底控制不住哗变的军队了,他们只能无力地做着最后的反抗。
战场上开始席卷起漫天的风沙,风沙里响起死亡的哀嚎。
无数鲜活的生命死在秦军锋利的刀锐上,无数的魂灵从此在这片沾满鲜血的土地上长眠…...
伊阙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著名战争,这是白起的成名之战,也是“伊阙”二字被印刻在历史当中最辉煌的开始。
而当时的伊阙还不叫龙门,这要到近一千年以后,它的名字将会被一位短命帝王改写。
我曾经在一篇小说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很多年渐渐过去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仍时有发生,它就像一个永世不变的规律,世世代代都在不断地轮回,重演。人类无法去改变这一切,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人类欲望的产物,只要欲望还在,战争就会永世存在。”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原王朝不断灭亡,又不断兴起,而战争总是相伴左右。
到了公元493年,历史的车轮来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崛起于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北魏,其统治者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之后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鲜卑汉化政策。
而在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的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有人在伊阙附近的山壁上开凿石窟。当时深陷战争、疾病以及灾难劳苦当中的广大百姓,逐渐信仰起佛教里的轮回教义,他们深信只要当世积累功德,来世就能得到好福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原大地上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各地还兴起了一股凿窟造像的风气。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同一年,位于都城洛阳以南的伊阙,在北魏皇室贵族的推动下,正式在伊河西侧的龙门山上,开启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凿石窟。
这一次开凿工作历时35年,开凿出了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多个皇家石窟。
遗憾的是,随着北魏政权的灭亡,石窟的开凿工作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停,就停了一百多年。
时间到公元604年,历史又更迭了一个朝代,这一年,隋炀帝杨广正式登基称帝。到了第二年的公元605年,杨广带着群臣登上洛阳北边的邙山最高处,俯瞰脚下这座已经荒废的北魏洛阳古城。
当他眺望到远处的伊水正从两山之间涛涛而过,犹如一座天然的宫殿门阙时,不禁感慨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这时群臣里突然跳出来一个马屁精,狠狠地拍了一把杨广的马屁,只见他很不要脸又很恭敬地上前跟皇帝说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意思是说自古不是不知道这个好地方,只是都在等待至高尊贵的皇帝陛下来做这个决定,将都城营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杨广听后,龙颜大悦,遂决定建都于此,同时将伊阙改名为龙门。
在杨广登上邙山远眺伊阙的32年后,历史的车轮再此滚动,这时已经滚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脚下,这一年是贞观十年,龙门石窟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凿窟造像。
这一次将耗时110年,浩浩荡荡,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前后跨越了四帝。
在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期间,龙门石窟的开凿在数量和艺术方面都彻底达到巅峰。其中石窟里最高的一尊卢舍那大佛,正是开凿于这一时期,它在整座龙门石窟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像盛唐在整个华夏历史里一样亮眼。
然而在后来的朝代里,包括元宋明清,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了,只剩下以后漫长岁月里的缝缝补补,或者偶尔开凿一些规模很小的洞龛,仅此而已。
在距离伊阙之战的两千多年后,我踏上这座洛阳古城,去了一趟城南的龙门石窟。
在景区里穿过一座刻着“龙门石窟”牌匾的高大石门后,映入眼帘便是沿岸栽种着垂柳的伊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宛若历史岁月一样向前流去。
沿着伊河的岸边走去,可以隐约望见河对岸立在半山腰上的香山寺。
香山寺初建于公元516年,当时曾迁都至洛阳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已离世多年,北魏的皇位传到了孝文帝的孙子元诩手上。这一年寺庙对岸的龙门山上,皇室石窟的大规模开凿工作已经进行到第23个年头。正如这时的龙门还不叫龙门,初建的香山寺也不叫香山寺,要到174年后的武周时期,也就是公元690年,它才被武则天正式敕命为香山寺,同时进行了扩建。
正如凌立于历史之巅的盛唐一样,扩建于盛唐的香山寺,宛若白鹤展翅一般,凌立于伊河东侧的山上,巍巍而壮观。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东都洛阳登基,之后常常到香山寺游玩。当她带着群臣登上香山寺,遥望着对岸龙门山上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凿窟造像,谈笑间,她一定不会想到,仅仅65年后,盛唐将会迎来一次无比至暗的时刻,燎燎的战火将再一次席卷而来。而脚下这座巍巍壮观的香山寺,将会在公元755年那场动荡的安史之乱里,逐渐因年久失修而萧条衰败,最后变成一座荒芜的破败寺庙。
这场浩劫持续了整整七年零两个月,要到公元763年,随着最后一位叛将史朝义的自缢身亡才正式宣告结束,它影响了整个后续的历史走向,而盛唐也从此由盛转衰,再无往日的巍巍气象。
在这场安史之乱结束的66年后,到了公元829年,57岁的白居易来到洛阳担任河南尹官职。期间常与好友到伊阙山水间游玩。有天途径香山寺旧址,目睹到这座曾经巍巍壮观的香山寺在一片红透的枫林间近乎坍塌成废墟时,不由地感慨:“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意思是说,每次来到这座寺庙里,都感慨地产生要将它重新修缮完好的愿望。
于是他决心要将这座古庙重建,让它寻回一丝盛唐的气象,让它重新像一只盛唐时的白鹤站立在这伊河岸边的高山之上——这是一个无比怀念盛唐的文人内心最纯粹的愿望,可惜在他出生的时候,盛唐已经永远过去了。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无论是玄宗还是杨贵妃,最后都只能在他的诗词抑或梦里萦回。正如他在《长恨歌》里写的那样:“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当时的白居易还没有足够的钱来重建修缮这座古庙,要到三年之后的公元832年——他的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时,元家给了白居易价值六七十万的润笔之资,包括车马、绫罗布帛、银鞍玉带等,白居易将这些物资全部换成金钱用来重修香山寺。
历经三个多月后,山上的寺庙焕然一新,白居易专门撰写了一篇《修香山寺记》的文章,详细地记录此事。重建的香山寺名气大振,白居易本人也因此而开始以“香山居士”自称,直至辞世,死后葬在了香山寺附近。
如今,龙门石窟景区里有一处景点叫白园,正是白居易的墓地所在。
可惜那次去龙门石窟游玩时,已经是下午六点,而白园则在五点半就关门,没能进去参观。
继续沿着伊河岸边向前走去,这时山壁上出现一道石阶。顺着石阶爬上去,在一块宽阔的平台上,可以看到龙门石窟景点的第一个洞窟,宾阳洞。宾阳洞包括了北洞、中洞和南洞三个马蹄型圆拱洞窟,里面的主体各为一尊大佛,还有多尊守护在大佛两边的其他石像。其中最有趣的是北洞里一尊像是比了一个手势耶的石佛。
那天傍晚在北洞前站满了游客,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要和这尊在比手势耶的佛像合影。
我们继续往前走去,在万佛洞前,正当我们听着导游讲解关于万佛洞的历史故事,这时原本光线暗淡的洞窟,突然亮起了柔和的黄光。晚上六点半,龙门石窟景区里的各个洞窟都一下子亮起了灯,像是佛光普照一样,照亮了每一尊在夜色里的佛像,顿时引起众游客一阵惊呼称赞。
当我们来到卢舍那大佛跟前,夜色里,忽然下起了小雨。
在大佛面前,拍下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那天在景区里,一路走过去,发现许多洞窟里的佛像都已经没有了佛头,许多洞龛里甚至空无一物,还有许多其他被毁坏的地方。
这些历史悠久的珍贵佛像,在清末民国乃至后来的动乱当中,陆续被盗贼们盗走。这些盗贼将佛头和能带走的雕像,都一尊尊地凿下来,偷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还有许多流失到了海外。除了被盗外,还有其他各种人为的因素。
如今景区石窟里到处都能看到这些被破坏的痕迹。
据统计,严重被破坏的洞窟就高达96个,被盗的,被毁的,其损失的价值永远无以估量。
当这些石像被狠狠地凿下来,当凿击的声音沉重地响彻在山谷间,那天夜里,年迈的伊河发出了长长的、长长的叹息......
后记:花了两天时间,单曲循环地听着坂本龙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写完了这篇长达4500多字的文章。伴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在脑海里,我仿佛看到了每一个历史迭代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