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的故事被深深撰刻度于历史的书页中,而今也不尝是一佳话。这个故事中有人称赞管仲才干过人,敢于做事,有人敬佩鲍叔甘于让位,让更有才干的管仲居自己之上。而让我最受触动的是齐桓公的以贤治国。
齐桓公的以贤治国表现在他的心胸宽广,不计前嫌。春秋时期虽然君主与巨子的的位没有后世这们悬殊,但是君子在巨子前还是拥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管仲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折辱,但齐桓公并没有介意,而是不计前嫌地接受他,作用他,对他报以信任,使齐国成为一个大国,历史上,同样有着众多这样的例子: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阳令,祁黄羊不记前嫌推举仇人的行为,被孔子称为“公”。而唐太宗更是心胸宽广,涵养优良的代表:段志冲上秦要求唐太宗让位于太子,近臣孙尤总等人一致认为应该处死他,但唐太宗不认同,他认为段志冲的行为就如同一寸云盖不住太阳光辉那般,对他没有任何伤害,这就是高位者的涵养,他们宽广的心胸造就了国家的繁盛。
齐桓公的以贤治国表现在他知人善用,重视人才,春秋战国是一个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时代,管仲的才干是目共睹的,但是他毕竟是公子纠的手下,齐桓公可以信任他,任用他,便体现齐桓翁的知人善用,识人敢用,这才成就了他的成功。三国时期,蜀国五虑将中的马超与黄忠原都是刘备的敌人,但刘备重视他们的才干,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他们,这才成就了伟业。汉高祖刘邦的伟业也正是他用人不问出身,人尽其才,项羽军中来投奔的陈平,他能直接作用,他的善用人才是人成功的根本。善用人才就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治国之道。
齐桓公的以贤治国表现在善于纳谏上。他在鲍叔推荐管仲是完全信任鲍叔,听取意见,善于纳谏。善于纳谏自古就君王的良好品质,唐太宗赞同魏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鼓励臣子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太宗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他的善于纳谏,才成就史上贞观之治。而唐太宗在后期排挤忠良听信佞臣,不听良言,造成了安史之乱,唐朝最终走向衰败。
齐桓公心胸宽广,知人善用,善于纳谏,以贤治国,正是他有着这样的品质,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品质优秀而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