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听了逻辑思维的罗胖的《时间的朋友2017跨年演讲》,讲得真好!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胖讲的一个自己的经历。以前他以为人有了资源就能过上好日子,享受生活。可是他去年陪朋友看了几套2000万以上的二手房子时,无意间看到这些房子主人的生活状态,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有了资源,也不一定过上好日子。因为人有了钱以后,还要有品味,让自己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深以为然。
有的人有了很多钱,也不一定生活美好,但是有一些人没有多少钱,但是日子过得挺美。所以,日子过得好不好,也许30年之前与资源占有的多少有绝对关系。但是,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已经不只是钱的问题了。
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
02
这个也要依各人的价值观而定吧。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最后,也只有一种标准,那就是自己觉得美就行,呵呵。有人觉得“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有的人则视功名利禄为乐,有人以锦衣玉食为福。都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你过的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这个很重要,不然明明想要的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又不得不在这一种生活里苟且,而诗与远方只能在梦里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的人才是最最让人同情的。
当然,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好象我们每个人都得到更多,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但是,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与价值观里的呢?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及社会灌输的一种思想就是,一定要考上名校我们才是成功的。于是我们大部分人直奔这个目标而去,也从来不去想,这个名校是父母要的,还是自己心里想要的呢?而且名校就那么几个,名额又那么有限。又有多少人因为达不到这个目标而半生沮丧,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呢?其实在我看来,考上名校只能证明这个人应试能力比较强而已,并不等于他的综合能力就一定非常强。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从小学习并不好,也没有上大学,长大以后做电商,做得还挺好。最后还请到了他名校毕业的一位中学同学给他打工,这样看来,到底是谁能力更强一些呢?
据说,比尔盖茨就是辍学以后才创业成功的。所以说一定要上名校才算成功好象并不成立,从他的经历看,好象是全情投入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功的机会更大些吧。
03
另外,走入社会,我们也被要求过上更高大上的生活才算是一种成功,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是社会的价值观想要的还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正是因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有的人开始唯利是图,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源,不管大自然及他人的死活。但是,凡事因果不虚。
试想,中国现在几乎大半的都市都笼罩在雾霾之下,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之前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些问题吗?做一个受害者很容易,把大部分的责任都推给外界,是政府办事不力,是别人做事不义,那么,有没有人真正地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也只有每一个人向内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得以改善。因为,其实,社会也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只有每一个体开始改变,这个社会大环境,才能真正地改变。
不要说,我只是一介草民,人微言轻。如果当年中山先生这么想,他也只会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而我们可能现在还生活在清政府的苟延残喘里,为一口饭而发愁。如果当年润之先生也这么想,那么他可能会是一名尽心尽职的教书先生,我们还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军阀混战之中,性命如草芥,连明天的太阳能不能看见都未可知。
04
我们生而有幸,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资如此丰富的年代里。但是,你看,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大多数的人们,没有得到的,一定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想要得到更多;已经得到很多的,还要成为中国首富,亚洲首富,世界首富。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只有得到更多,才能更成功”的梦给催眠了。
我们从来也不去问一问,我们想得到这么多,我这一辈子花得了吗?我们从来也没有去想一想,我们的后世子孙,将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他们要如何活,怎么样才能活下去?更没有人真正地问一下自己,我到底需要多少才算足够?
没有人敢于直面这个问题,因为,答案有可能是:永远都不够。而生活在这种状态的人,他将是永远是焦虑而恐惧的。
但我们却忘记了,几千年来,中国古人们,我们的祖先们,拥有的物质生活比我们简单得多,但却过着那么恬淡,知足,逍遥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天高云阔,享受当下而宁静淡泊的心灵,才留下了那么多那么美的诗词,绘画与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