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和“全”的看中,体现了我们对“安全与可靠”的追求,因为我们相信其中的“制度”与“管控”会带来与市面行情所说的“散杂”不一样的体验。而事实是,制度和管控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只要执行层是个人,他就有七情六欲、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关联利益,我们就需要对其平衡。
最近间接参与的装修活动,让我有些许感触。“57道工序,三层交底,多方监工,一站式服务,省心省力,专业金牌”这些听起来让人心动的关键词,通过特定的环境氛围和需求心理的作用显得无比诱人。让人觉得有一张由制度、规范、专业织成的大网将完全的隔离掉所有的顾虑、忽悠和麻烦。但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你会逐渐发现,无论制度化的条款再多,规范再多,手册再多,只要是“一伙人”在操作执行,他们之间就会产生情感、产生派别、产生团体。也许因为默契,也许因为合作,也许因为亲缘,总之,他们之间是“熟人”。那时候,多方监工也是一方监工,流程制度亦会在形式化的方面多些折扣。当然事无绝对,职业素养的高低之分,会让事情发展走向不同。因此,在需要合作办事之时,除了合同类的底线保障,我们更需要在沟通中平衡、牵制和纵横。只要彼此之间有利益相关,我们在处事之间就要掌握好要一个进与退的度。
甲方与乙方合作一件事情,对于乙方来说通常是分阶段的团队作战。即由一名主要负责人做进度、协调的把控,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分阶段的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执行程度和效果,就又落实到个人的身上。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没有绝对的专业,只有相对专业的组合,和团队里有足够责任感的负责人。因为自己也带团队,因此再看别人的团队作战,就更能理解这种情况。一般的甲方只会和项目负责人(有时是特定的对接人)进行沟通和对接,如果遇到负责人不负责任或者专业性不足,作为甲方,为了推进事情继续就不得不与环节内的具体执行人沟通、交代和强调。此环节就需要甲方人员具备一定的学习力,需要能去判断“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指望合同、制度、规范能够给予赔偿来进行自我安慰。之所以合作是因为想要更好的完成一点事。同时,我们应知道有些过程中的失误是不可逆的,或者可逆的风险、成本极高。即使最后能得到赔偿,但也不会比不发生更让人心里更舒服。当然,这里并不是提倡不信任他人,而是,如果我们能在环节上用“每一个人”的思维去处理,且凡事自己多了解、多上心,那么出错、失误的几率总会小很多。
之所以说经历的事情越多,经验就越多,大抵是以上过程的不断反复而获得的积累。于是我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着手一件事的时候就能准确判断关键和重点,可能出错的环节以及一些列的解决办法。喧嚣的广告语会让我们迷惑,执念于制度和规范,不问不管不顾。然而保持学习力与钻研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认真和上心,会让我们更好的平衡制度与人情,少走一些弯路,更好的完成我们要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