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准备好好写一份文案稿,可没过十分钟,就有电话打进来,打断了思路;正专心做产品设计,才有点新思路,没来得及文字记录,某客户就来追问下周项目进度安排……碎片化时代,邮件、电话、微信、会议等随时都会来袭,工作容易被打断,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切分成零散的小块。那些需要经过深入思考、花费足够时间才能完成的模块化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实现。单纯提高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的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工作难题了。
我们并不否认,那些邮件、电话、会议等的确是工作中必要的部分,也自有其价值。为了完成这些,我们也练就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风格。但我们还有许多价值更大的工作,那些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比如一份产品设计方案、一份应用代码、一本新书等,都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段的专注努力、耗费诸多心血才能够完成。为了保证工作成果,我们不能让琐碎的工作占用太多的时间。如何协调琐碎事务和这些创造性工作之间的关系?
碎片化时代,如何保持专注、降低干扰?
02
上面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针对这一问题,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并提出了四个很值得借鉴的准则。
卡尔·纽波特是谁呢?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真是个多面手的大赢家。那么他是如何完成这么多工作的呢?诀窍就是他采用了“深度工作”的方法。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卡尔·纽波特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需要长时间、专注、思考,并要求无干扰。
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任职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网络时代,即时通讯的发达,邮件、电子沟通、网络设备的普及,使得浮浅工作大量增加。很多人惯于随时回复邮件、即时信息和客户电话,并时不时地刷个微博、朋友圈,这样就使得个人的时间全都用在了浮浅工作中,注意力支离破碎,不但容易复制和替代,创造的价值也有限。想要成为难以替代的人,取得更大成就,就需要学习深度工作。
03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人,日程安排有什么不同呢?这里面就有几种不同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
这种哲学通过摈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并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
比如《飞越修道院》的作者,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他的个人网站甚至没有电子邮箱或邮寄地址。他在文章中说“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已被占据——再强调几次,请不要索求邮箱”。
这种几乎完全屏蔽掉职业生活中的干扰和浮浅内容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少数人。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
这种哲学要求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某一段时间明确的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划分方法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从不同的层级来实施,比如可以按年、按月、按周来划分。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将所有的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而春夏两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当中。在短期内也进行类似划分,比如在两三天时间内将邮箱设置为自动回复,保证手头的任务不受打扰。在这样的安排下,格兰特在教学和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
这是一种将深度整合到生活中的普遍方法,它把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创造出一种工作节奏,让人不需要投入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典型的例子是链条法,即每天完成任务后在日历上做记号,保持下去就会在日历上形成一个链条,非常直观,形成习惯后,容易保持。现在流行的每日打卡学英语、读书、写作等方式,都是节奏哲学的例子。
节奏哲学所能够达到的深入程度,可能远不及双峰哲学,但是它胜在符合人性,可行性较强。一旦形成了固定习惯,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也容易取得惊人的成果。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卡尔·纽波特把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为记者哲学。
这种方法有相当的难度。能够随时切换,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人并不多。普通人的大脑,从浮浅工作状态,转入到深度工作状态,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像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那样,只要有空闲,就能够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是很让人钦佩的。
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难易程度不同,效果不同,也适合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进行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04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总结了四条深度工作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明白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自然就要展开行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可以设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日程,并严格遵守,把深度工作的日程计划形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对应时间段,就更容易自然转换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的习惯可以因人而异,但普遍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2007年,为了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J.K.罗琳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为自己隔绝干扰,创造了能够支持她进入深度工作的环境。这在深度工作的世界里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笔。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排除原有的一切干扰,能够让人全情投入。
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形成日常惯例和习惯,可以帮助人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准则2 拥抱无聊
浮浅工作的一大问题点就在于不断的分心。如果习惯了分心状态,就很难切换到专注的状态。拥抱无聊的策略,主旨就在于逐渐让人隔离分心的状态,提高专注度。
比如网络依赖症。很多人习惯了玩手机、玩电脑,有事没事总忍不住上去刷一刷,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却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这就是一种严重的分心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定期定时的使用网络,其他时间则屏蔽网络。前期一定很难。坚持一段时间后,甩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就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是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意见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上下班地铁上、淋浴时都可以进行,方便可行。
拥抱无聊,隔离分心,提高专注度,有助于提高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随手刷刷新闻、微博、朋友圈……时间就悄悄的溜走了。社交媒体不知不觉中偷走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应对的办法,可以参考准则1中制定计划,限定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段,减少网络娱乐和消遣的时间,极端者甚至彻底戒掉社交媒体。
准则4 摈弃浮浅
摈弃浮浅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绝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所有人都能够做到通过适当的安排,减少浮浅工作的时间。
比如邮件的处理,可以把信息不明的邮件忽略掉,或者直接要求发邮件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不需要时时刻刻关照邮箱,可以固定时间段统一处理所有邮件内容。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想要多一些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自然要少一些时间浪费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之上。后两条准则,都在于减少浮浅工作时间的浪费。
05
在碎片化时代,《深度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对抗琐碎、排除干扰、提高专注度的方法。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和成功人士的例子,他们都通过深度工作的方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可行的方法。所有困于琐碎事务的人,都可以参考书中的方法,学会用深度工作来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