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无疑,这是越王勾践的主要、核心性格。也是他众所周知的性格特质。
二、《借头》
勾践性格的另一面,这里贴一部剧本来表示。
电视剧《卧薪尝胆》将越王勾践塑造成了一个既坚忍不拔又胸怀宽广的仁义之君,颇有“儒”的味道。对此我持保留意见。学者评《史记》,道不虚美,不隐恶。这是史家笔法。我想这对戏剧创作亦有借鉴意义。一个剧作家想表现人性之善美,不应是把人物都塑造成“高大全”的道德典范,而当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创造从而赋予其独特的形象魅力。
能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是曹操,被骂“阿瞒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亦是曹操。
爱之深恨之切,恰恰彰显人物性格张力和形象魅力。
三、大与细
先把道德评判放一边,这里谈谈“大”与“细”的关系问题。
有太多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丰功伟绩而对细末之事不屑一顾的人。
别说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仔细一看,这生活中拎不清“大与细”关系的人其实还真不在少数。
无他,这是对两者间的联系之紧密程度缺乏了解,如此而已。
想成事和能成事这两件事,有些时候是一件事,有些时候又是纯粹两码事。
一个人想成事,固然很好,但他有没有这个脑子干成,这倒是个问题。
颠覆敌国政权,都城易帜,江山易主,这都是大事。一个空谈复国、志大才疏之人能否办成这些大事,这也是个问题。
我是女性,《越王剑与越女剑》也是一个女性所写的剧作,但倘若因此我便将越王勾践写成一个道德完人,将剧本写成一部布满“玫瑰色调”的剧作,那无疑是对他人智商的极大侮辱了。
对每个人物寄予同情和理解,但不虚美,不隐恶,史家笔法,如实呈现,如此而已。
四、反讽之反讽、王中之王
《越王剑与越女剑》是一部宏大题材历史剧作,又是一部充分了反讽与反思的剧作。
一雪前耻,复国称霸,逐步走上复兴之路,与众叛亲离、离心离德,逐渐走上的“孤家寡人”的末路,“并行而不相悖”。
这里不多赘言了,在作品中自有我的思考和呈现。
此为反讽。
反讽之反讽,瑕不掩瑜,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勾践这一形象难以掩盖的光芒。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好也好极,罪也罪极,我笔下的越王勾践,是货真价实的,王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