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借赠堂弟陶敬远以自抒情怀,用了许多笔墨写作者自己饥寒交迫的苦况,发出了“了无一可悦”的慨叹,但作者仍表示决心躬耕固穷节。全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而俱以情渗透其中,且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深具深厚醇美之意境和松柏劲直之气节。
【原诗】寝迹衡门下,邈(miǎo)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fēi)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yì)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hào)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dān)瓢谢屡(lǚ)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miù)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jù)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qì)谁能别?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陶敬远是陶渊明的同祖弟,其母与陶渊明的母亲又为姐妹;先陶渊明卒,陶渊明有《祭从弟敬远文》祭之。文中可见两人饥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作诗当年,陶敬远二十三岁,同陶渊明住在一起,并一道读书躬耕。然而一年的收获不足自给,使他们过着贫困饥寒的生活。作诗当月,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渊明的故乡寻阳。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大变局,此诗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意译】(1)隐居茅舍掩踪迹,远与世俗相隔绝。无人知晓来眷顾,白日柴门常关闭。岁暮寒风正凄冷,阴沉整日天降雪。侧耳细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皓洁。寒气猛烈侵襟袖,无食箪瓢常空设。萧条冷落空室内,竟无一事可欢悦。千年古书皆历览,常常遇见古义烈。高尚操行不敢攀,仅能守穷为气节。平坦仕途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2)我在衡门之下停留,和世事遥远地隔绝。左顾右盼没有我的知音,柴门在白天也时常关闭。年末了,刮起凄寒的风,晦暗蔽日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凝神静听没有半点声音,映入眼帘一片皎洁。劲峭的寒气侵入襟袖,一箪食一瓢酒也不能常有。空空荡荡的屋宇中一派凄凉景象,没有一样事物能激发心境的喜悦。我遍览了千载以来的书籍,时时可以看见古人的热血。如此高尚的节操不是我所能企及的,我只想恪守君子固穷的义节。我不想踏入平坦的仕途,隐居的生活不也是很好的选择吗?这句话另有深意,这种默契除了你,谁能够体会?
(3)让行踪停留在衡门之下,远远与尘世相隔绝。顾盼张望没有人是我的相知,大白天柴门也经常关闭。年终时劲吹着凄凉的风,遮蔽了天空,整天飘着大雪。侧耳倾听,一点声音也没有,闯进眼帘的则是一片皎洁。劲峭的寒气直钻进襟袖,粗茶淡饭也不能经常陈设。空荡荡的房中一派凄凉景象,终究没有一件事值得欢悦!一一阅览千年留存的古书,时时可以看到古人的义烈。高尚的德操不是我所能追攀,只想坚守“君子固穷”的高节。假如不肯走那坦途大道,隐居生涯何尝是笨拙的选择!寄托心意在固穷这句话之外,这种体会除了你,谁还能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