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我相信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全球通史》可以让我比较轻松地读下来,并且真正让我多多少少学习有关全球通史的知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全球通史》的作者本人。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等。
应该说,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一开始就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礼赞,尽管其曲调往往显得低回而不高亢。它试图展示人类社会从远古经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进步历程,这无疑是启蒙主义的路数,还是所谓“宏达叙事”——只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它符合全球民众对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的渴望,而且契合“全球史”的精神。全球史写的实际上就是文明史,其目的是要推动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建设。这种“共同文化”,在本书作者看来不是别的,就是现代文明——这一点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在本书的老版本里写的这句话中体会出那个意思:
“今天,欧洲三大革命(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向全球的传播虽然是在不同方面的支持下进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创造一种尽管在细节上不同,但在基本特殊方面将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它道出了“三大革命”与后来广泛流播于全世界的现代文明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从而凸显了现代文明崇尚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本质内涵;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由现代文明的传播所创造的“世界文化”将是同质性与多样性的一种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的同时,还将继续保留自己的某些可以与现代文明兼容的文化个性,从而继续维持各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种种“细节上的不同”。显然,这句话已经包含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有关现代文明的理论信息。
“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去做的。
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从类人猿到人类
现在的科学家们已不再接受将生物与非生物截然分开的观点,而把生物看作是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的。他们按照组织的分类等级标准将所有的物质加以分类;无机物就是在这一组织的某一等级转变为有机物的。说得具体些,电子、质子和中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再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所有的动物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
而人类,决不是只适应一种环境。更准确地说,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自己的身体,能适应任何环境。
最早出现的原人是南方古猿,一般认为它们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约400多万年。原人中有一部分已能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和武器。这种灵长类动物的骨盆和腿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但其脑容量只有人类的三分之一,几乎还不及现存的类人猿的脑容量大。因此,这种与人相像的两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与猿脑般的大脑结合在一起的。
可以肯定,早在40000年以前,人类,或者说智人(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终于出现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脱胎而出。在第一大里程碑式的转折之后,所有的生物种类都通过适应其生活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
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人类很快就能够既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又改变自己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