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邯郸未成年人杀人案引爆全网,被持续引起关注,大家都在等待最后的判决结果,这也是2021年《刑法修正案》以来的第一个判决,修正案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从文字表述来看,修正案对12岁至14岁未成年人犯罪入刑相当谨慎,所以邯郸未成年人杀人案的判决结果将会对以后类似的案件有示范效应,会影响未来社会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监察厅厅长缐杰接受记者访谈时的发言,我们可以知道近年来,全国面上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占比也有所增加。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恶劣的网络环境和暴力游戏毒化了未成年人的心灵。由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监控不力的网络环境,现在的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到成年人的世界,致使他们心智早熟了很多,而暴力游戏让这些法律意识淡薄而又容易冲动的未成年人喜欢凡事诉诸武力。
二是法规失序助长了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一段时间以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因为成为了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而广受人诟病,一些未成年人因为心智早熟,懂得一些法规条例,知道原来的刑法中明文规定14岁以下不受刑罚而为所欲为,干起坏事来肆无忌惮。现在的修正案就是对以上犯罪人员的有力震慑。
三是教育失效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心如坚冰,冷酷无情,丧失了爱的能力。例如邯郸杀人案的三位凶手,杀掉的是和自己经常玩在一起的同学,手法残忍,令人震惊。而更让人震惊的是当警察去他们家里盘问时,他们竟然面不改色,还拿着手机打游戏。
为什么曾经那么可爱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变成了魔鬼?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对他们为什么如此无能为力?我们整个社会必须要从中汲取教训?否则邯郸杀人惨案将不会是最后一个。
首先这些未成年人都是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这在农村中不在少数,我认为这是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的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教育是关键,所以有人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在农村很多爷爷奶奶不识字者居多,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些应接不暇,况且已经步入老年,难以自顾,抚养孩子会更加吃力,说是抚养,其实就是只能管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不敢管也管不住,也很难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所以说现在在农村爷爷奶奶对孩子几乎没有影响力,而父母都在外打工,其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网络和玩伴。
其次恶劣的农村学校教育生态让很多老师不敢管、不想管。现在的舆论环境对教师十分不心利,媒体经常揪着教室群体里的个别现象不放,导致很多老师心有余悸,而且孩子心理也比较脆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根据《县乡的孩子们》一书中的调查报告中调查组观察到一些现象:某乡镇初中一个普通班里除了班主任上的物理课和副校长上的化学课,其余课堂基本都是乱哄哄的,44人的班级不超过5人听课,并且这5个人也是时听时不听的状态。其他学生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要么一起聊天、玩游戏、打牌,发明各种娱乐方式,要么玩手机、吸电子烟等。下课时间就跑去上厕所(其实很多人是去厕所吸烟)、去小卖部买东西,或是在教室玩闹。由此可见,一些乡镇农村学校学习氛围很差,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老师变得比较佛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学生犯的小错误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三是异化的教育目标让教育生态雪上加霜。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化育人,让儿童成长为合格的未来社会接班人,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却把教育窄化成教学,而把教学进一步窄化成分数,而忽视了教育真正的目的,多得一分,干掉千人,唯分数论,忽视教育真正的目的,高度竞争化的思维让教育变得疯狂,也让教育失去了作用。
教育终归是育人的事业,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效,社会以及网络环境的毒化,让一些孩子失去了人性,成为了杀人犯,但愿全社会尽快行动起来,让这些惨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