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良行为,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我们会觉得这是不良的行为。
在《正面管教》中,作者总结了四种不良行为。
一是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们觉得只有在得到关注时,才有归属感。
有一次我有一个重要的电话要打。我跟可可说,妈妈要打一个电话,你能不能自己去玩。虽然他答应了我,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就过来找我了,说妈妈我好无聊。我跟他说,那你去弹一下钢琴吧,他弹了一会儿又过来找我了,说妈妈我还是觉得很无聊。
作为独生子女,可可平时在家里基本上就跟大人玩,当天只有我和他在家,所以当我暂时离开他一会儿,他就一个人呆不住了。
对于这种情况,看过一个解决办法,在打电话前,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我5分钟会打完电话,你可以数着秒针,数到300下,就来找我。给孩子一个任务,孩子就不觉得无聊。
二是寻求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有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朋友告诉我,她家孩子小瑞两三岁时,总喜欢自己做决定,别人做了,他就要发脾气。有一次按电梯,妈妈按了电梯,小瑞就不高兴,就在电梯里闹,不肯出电梯,出了电梯还是闹。当妈妈和小瑞重新坐电梯下到一楼,由小瑞按电梯按钮时,他便不闹了。
要避免权利之争,我们得想想自己做事情有没有考虑到孩子,尽量和孩子多商量。
三是报复,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网上有一个新闻,有个七八岁的女孩子看了动画片后,模仿光头强拿着电锯去锯妹妹的脸,造成了很大伤害。纵然这个电视太暴力了,对孩子有着不良影响,但是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讲,她心里肯定知道电锯是会产生伤害的,她这种情况至少表明她不喜欢妹妹,继而产生了伤害妹妹的想法。
我们平时在看电视时,也常会看到大家族,因为父母从小没有引导好,使一些子女产生报复的心理。
这种报复的心理很可怕,孩子会报复大人,孩子也会报复孩子。这也是做家长的一个挑战,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四是自暴自弃,孩子不可能有所归属,他就放弃了。
朋友小云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儿子。大女儿乖巧聪慧,小儿子老是做不好事情。当小儿子学了好几次,还是系不好鞋带时,妈妈会说,你看你姐姐做得那么好,你就不能学学她吗?儿子尝试了几遍之后还是做不好,他就说,我不想系鞋带了。后来,需要系鞋带的时候,他就让妈妈给他寄系或者姐姐给他系。家里一起包饺子,他尝试了几次还是捏不拢,做的样子也不好看,而姐姐一学就会,男孩子心理很沮丧,后来遇到事情,他就不太努力,觉得我反正努力了也做不好。
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用这四个方面去想想孩子行为的原因,努力走进孩子的心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