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心思一直浮着,很少能像在学校上毛概的时候那样入迷的沉浸在书里。
手边的几本书都是草草的开了个头又搁置了,这股从内而外的燥意总也消磨不掉。
无意间在豆瓣儿的一个读书小组里发现了一个宝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打开便是几个小时的流逝,有“一雨方知秋”的妙感。
大概喜欢的程度到了看完一遍之后又默默退回去,摘抄了每一集片头和片尾的旁白以及正片主纪人口中的等等等等。
所以说2019豆瓣热度最高国产纪录片、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一系列的名头真的不是虚有其表。
观看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暂停键的按下思考些有的没的。
比如相比纪录片中的人物我还算不算是爱书或爱看书?我为什么读书?读书之于我的意义是什么?
会想起好久之前和朋友一次坦诚的聊天,我们互相分享自己近期读过的文字,然后表达对书中各种描写的惊艳或情感的细腻而折服的感受。
两个人不服输般的互相输出表达。
在你来我往中,我突然向她坦诚:“其实我读书的功利心挺重的,或者说读书的目的并不单纯。”
我好像很想让别人知道我是个爱看书的女孩儿,总是有意无意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谈及某某时间读的某某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怎样怎样。
好像支撑我读书的驱动力一直是那个爱看书的女孩儿的人设。
朋友也随后坦白,自己似乎也有那么点儿炫耀性的目的读书。
当时没能继续深刻的想,或许是不太愿意接受自我剖析之后的“丑陋”,所以草草互道晚安睡下了。
今夏看完《但是还有书籍》后,好像也就对自己读书的目的性淡然了。
曾经我在心里鄙视那份功利与不单纯,但是现在我在心里真切的感谢那份自以为的丑陋。
因为,好像没有那份炫耀心理的目的性读书,自己也许会错过一个读书的好习惯,浪费一个自洽的好方法。
毕竟,之于我,读书是现下里唯一一个能让我一边成长又一边让我拥有“闹中取静”的快乐的方式。
不纠结了也不在乎了,好像读书的目的也不再急切于想让别人知道了。
反而是更像在喧闹里寻找的用于解决自己各种情绪的一方“圣土”。
起点不单纯但过程在享受,也就不值得自我批判了。
一边这样想一边又感慨,确实文字的力量真的胜过好多。
或许我现在的身上还带着那种“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的不单纯,但只要我在继续读着,那很多东西就无所谓了。
而当我愿意承认自己的功利和不单纯后,很多人的很多看法其实对我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看着长长的已读书单,心里由衷的庆幸,“但是还有书籍”。
安利时间我总有一个习惯,遇到喜欢的纪录片、访谈或者电影电视剧之后,正片满足不了我的余味我就会去搜集制作人的资料。
比如《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的主持人丁丁张,《陈情令》的制片杨夏,《少年的你》的监制许月珍,还有这次《但是还有书籍》的导演罗颖鸾。
因为总有幕后的故事才更显作品的价值。
《但是还有书籍》的挪挪导演在每一集的评论区下面都会留言对拍摄人物接触的真实感受,以及谈及在纪录片里没有提及过的他们的功绩。
文字的年轻跳脱瞬间拉近了距离,让我想要向她迈进。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