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成论》第一章读书会分享
对罗杰斯若干重要体会的理解
罗杰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体会
-
我发现,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行事,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毫无帮助,毫无效果。
关于这样的体会,几乎中国人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我们被教育的要为集体付出,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多的展现宜人性,全然的隐藏自己的需要和攻击,如何可能呢?记得一个高中同学就在他QQ签名上写道,人生就是一场戏,过好过坏全凭演技。而就我个人而言,很早就意识到,我自己常常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不应该是为了遵守规矩和法律,应该似乎更多是责任和义务,然而除了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我们也有照顾自己的义务,表现出来是想要而不是“应该”。当然,面具自然有着那种社会作用,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衣服除了保暖更重要的是遮羞。而面具是我们人格的遮羞布。
-
我感到,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
关于这个方面,我想到了反面的一个状态,就是“内耗”,很多人觉得很累,比如有的人明明想要学文科,却因为父母、社会宣传文科不好就业,因而放弃文科,真正的走上岗位之后,却发现百般的不适应,在放弃工作面临失业和维持工作放弃喜好两者之间来回的摇摆和纠结,心理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哪里还有心力做好工作或者探索世界。所以,当我们能够接纳的聆听自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我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更加的一致,这种一致会避免内耗,甚至形成合力。一方面我们感觉到的自我效能感会更高,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我们有更多心理能力探索和行动。
-
我发现,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
当下,正在进行的热线,就是在练习如何理解他人,这样的理解要求放下预设的评判、猜测,带着些许好奇和关注走入对方的生活。从偶尔的反馈来看,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对方就会感觉到被理解和支持,甚至你能够感觉到对方从那个情绪的漩涡中走出来。而实际上我们比日常生活中做的还要少,当我们试图安慰朋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告诉他没有关系(判断)、分享自己的类似遭遇(转移焦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而在热线中,我们只是忘掉自己的去听对方。从亲密关系里来看,当我们试着理解对方,并允许对方表达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两人的关系进入更深的层次。
敞开心灵的渠道,使他人可以借此把他们的感受、他们私密的知觉世界传达给我,我感到很有意义。
目前对于罗杰斯这句话,个人没有很深入的感觉。偶尔有些时候,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会感觉到为之一颤,我不确定这种一颤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意义;又或者有些时候,当看到他人无奈和愤怒,我感到不知所措和逃离,而我选择了呆在那里,这是否可以称之为意义呢?关于“意义”一词,本身需要深入讨论,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我想欧文亚隆至少不这么看,他觉得人在创造自己的意义,而罗杰斯的这一体会或许正是他个人追求的一种体现。作为读者或咨询小白的我们,大可以不必那么着急,去给出答案。
如果我能接受他人,我发现自己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这点和“我发现,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似乎有些相似的理解,然而接受他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心理实验告诉我们在0.01秒内我们就决定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人,而这意味着如果要接受他人,需要放弃至少要重新审视这几千年进化的本能。除了首因效应,大脑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监控我们的世界,检查身边每一句话的观点和背后的意味,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接受他人,或许意味着要卸下防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真实的自己,与这个愿望的程度相等,他会发现不仅仅是他自己在变化;而且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在发生变化。
欧文亚隆在他的书中曾经提到“涟漪效应”,也就是说当我们自身进行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我们个人,还会影响身边的人甚至整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蝴蝶效应”。类似的事情,在咨询中有个词“内化”,就是来访者会不断把咨询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内化”,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来访者习得了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真实的自己,听上去非常的美妙,而这需要在对真实自我充分探索的基础上,同时意味着对自我的绝对负责。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想要做到真实的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条路非常的困难。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最简单的就是爸妈怎么说,就怎么填,以后生活如果不如意就全部责怪父母;另一个情况,早早的开始了解自己的喜好,甄别专业方向,填报志愿的时候按照想要的去做,即便是家人反对也毅然坚持,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为自己绝对负责,而我们能否承担失败的后果呢?
其他一些涉及个人价值和信念的体会
我能够信任我的经验。
对我来说,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
我在体验中享受着发现规律的乐趣。
事实是友好的。
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这已成为我的经验。
生活,在其最佳状态中,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罗杰斯还分享了他其他个人价值观方面的体会,这其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和生活,在其最佳状态中,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事固定不变的。给我印象很深,正如,读书会分享强调的那样,前者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事实,或者说,这彰显着罗杰斯本人对人性积极的态度,我相信罗杰斯一定见识过人性中最丑恶的部分,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选择了一个正面的方向。很多心理实验结果,不同的人做出来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受测试人自身主观观念的影响,如同量子世界的观察者效应,当你看的时候,结果就不一样了,似乎是一种“观察者效应”。事实当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在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流动、变化”之所以打动自己,或许也是验证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浮浮沉沉的生活于这个世界,想要单纯的静态几乎不可能,世界在飞速的发展,我们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不管是成长还是衰老,我们似乎都没有可能固定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