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按内容可划出一类“怀人诗”,《卷耳》是其中最为奇特的一篇作品。明明是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却从对方着笔,写丈夫如何思念自己。
《卷耳》共四章,正面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只有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写实的同时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悬念:既然诗中的女子在不断地采摘“卷耳”这种野菜,为什么却装不满一只浅浅的“斜口筐”呢?解释只能是:女子的心思不在采摘“卷耳”上,她一定是另有所思。果然后面给出了答案:“嗟我怀人,真彼周行”。原来,她心中在思念着远征的丈夫。女子叹了口气,干脆把那只永远装不满野莱的“斜口筐”放到了大道上。
后面三章则是以丈夫的口吻来写的。女子想象远征的丈夫回家了,他站在高高的土石山上,对自己述说着服役之苦和相思之情,诗人将自己与丈夫两种视角结合在一起,在一声“云何吁矣”的哀叹中结束全篇。
《诗经》成书较早,从对面落笔即主客移位的手法也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
首先分析《涉江采芙蓉》,本文也采用了对面落笔这一手法。但有意思的是,从女主人公角度看:自己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 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从男主人公角度看: 自己 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 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 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四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 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旅他乡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 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拆更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果说前面是移情于人,那么辛弃疾的这句诗便是移情于物。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诗人从青山的角度来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到底是谁在思念谁,到底是以谁之口抒谁之志?主客移位的对写法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落笔对面,其实,写的到底是自己的所思所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