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一个哺乳指导之前,我也像大部分妈妈一样,对母乳这件事,仅仅有最模糊的概念。生完以后混合喂养了,一出院就踏上了追奶之路。
当时主要通过微博、书籍学习,通过自学,我决定采取“挂喂”的方式,这也是5年前网络上最常见的推荐方法。经历了2个月的煎熬,终于追成全母乳了。
结果是好的,但是,其中有太多的疲惫、自我怀疑、以及到底这顿加不加奶粉的纠结。我能说刚追到全母乳我就得水痘了吗?!宝宝又母婴分离一周吃上了奶粉……
等我系统专业的学习了相应知识后,我才知道:流传已久的“挂喂”追奶并不科学,而且相对低效。
长此以往,妈妈睡不好,导致极度疲劳,喂得太多,导致乳头疼痛水肿。
而这些恰恰又是不利于奶量提升的因素,使得追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奶也越追越少了。
其实,每个妈妈的情况不一样,追奶方法肯定也不会一样。
我们首先要查找奶少的原因,然后再制定科学的追奶计划。
很多妈妈是“被奶少”
即妈妈其实奶量充足、出乳通畅,但由于以下原因,妈妈不够自信、家人也对奶量也持怀疑态度。
由于以上原因,一旦宝宝因为尿了便了、肠胀气、困了、冷了热了、无聊、求抱抱等各种原因而显得烦躁不安、不停哭闹,妈妈和家人又无法安抚时,即使宝宝生长曲线大小便正常、精神好,大家还是会认为宝宝又“饿”了,因此得到妈妈“奶少”的结论。
这种怎么“追”?
追的应该是母乳喂养、婴幼儿发育相关的各种知识,以及与宝宝朝夕相处、细致观察后的母子联心了。
也有一部分妈妈是“真奶少”
诱发的原因很多,比如泌乳延迟、不当的喂养方法,再加上后续不够恰当高效的追奶方式,导致奶量长期无法得到明显提升。
有的是生理性上的原因,比如胎盘残留、糖尿病、甲状腺素异常、乳腺先天发育异常等导致泌乳延迟。
这就需要哺乳指导和医生共同进行评估、制定用药和哺乳方案。挂喂不治本,也不治标。
有的情况是添加配方奶后,宝宝吸吮频次和效率均降低,又因为奶瓶的引入,导致宝宝吸吮习惯发生变化,造成乳头混淆或流速混淆。
如果一昧地挂喂,而不去纠正宝宝衔乳,这样的追奶不会有明显效果。
还有些妈妈存在不自知的乳汁淤积。如果产奶的工厂——乳房——没有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那再怎么挂喂也追不到充足的奶。
要想追奶,首先要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就需要专业的哺乳指导来进行信息收集、哺乳效率评估、奶少原因分析、给出追奶建议等一系列工作。
一股脑儿的挂喂,勇气可嘉,效果却可能辜负你的努力哦。
作为娃咋养的哺乳指导,我们在综合各方面因素,找到奶少原因后,会从多个层面给妈妈支持,和妈妈共同商议,制定详尽、有针对意义的追奶计划。支持妈妈真正做到按需喂养、有效追奶。
追奶不是妈妈的独唱曲,当你追奶追得身心疲惫时,别忘了有娃咋养哺乳指导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