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国学四库》译文: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的角度看,就看不见“此”这一方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看见了。所以“彼”出于“此”,“此”出于“彼”,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虽然事物在产生之初就蕴涵了灭亡的因素,但在灭亡的时候也包含着重生的可能;可以里面有不可以的因素,不可以里面也有可以的因素;据以论证“是”的,也可以用来论证“非”;据以论证“非”的,也可以用来论证‘是’。所以圣人不走与是非对立的路子,而关照事物的自然状态,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果真有“彼”与“此”的分际吗?果真没有“彼”与“此”的区别吗?不区别“彼”与“此”,就是道的枢纽,万物的本然。符合了道的枢纽,才能进入环的中心,顺应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不如用明净澄澈的心灵去照见万物的本然。
我之理解:
因为外界的影响,我们内心总会产生有名、无名的烦恼、焦灼、愤怒、抑郁、疯狂的情绪,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究其原因,还是把“我”的得失看的过重了。人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不仅仅是财物、权利,更是健康、感情和生命。
我们终将归于尘土,尘土又会孕育生命。生之后逃不开死,死之后蕴含着生,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我就是,万物就是我,我和万物又有什么区别!
我以为圣人的境界是舍弃拥有的一切,学着学着,认为自己左右都不对了。现在才知道,这样的境界会让你更加珍惜当下,无论你在那个年纪,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那些想去探索的未知,还有想去追求的美好,更应该无忧无惧,恣意畅快,不负此生。即使舍弃,也是在历尽沧桑、阅遍人事之后心悦诚服地舍弃,否则就背离了真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