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不是专指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树||狼烟诗影||


【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不是专指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树


文/狼烟诗影


在民国时期,很多开茶馆的茶楼街铺,在老照片中,总是很醒目的看到一副对联,上联为“杨子江中水”,下联为“蒙山顶上茶”。今天,说一下这一副对联,基本上大家都认为“蒙山顶上茶”指的是雅安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树。但为什么上联这“杨子江中水”?让大家就犯迷糊了,说不出一个一二三来……在大家的认知里,可能江苏的杨州才有杨子江?可能用杨子江中的水煮四川雅安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煮出来的茶才好喝……?大家猜测可能会是这样的?如果有人提出,古人和现在人都认为杨州没有干净卫生的井水吗,非要去水运繁忙的杨子江中打那么脏的水来煮四川茶吗?这恐怕说不过去。还有为什么江苏杨州就只卖四川名山县蒙顶山的茶呢?难道名山县蒙顶山上有万亩古四川茶树?答案是没有!还有就是“杨子江中水”的“杨子江”不是江苏杨州的“杨子江”?有没有可能这个“杨子江”是四川某处的“杨子江”?也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比如崇州有“羊马河”,在唐宋时期会不会名字叫“羊子江”呢?后来演化成“杨子江”也有可能。但在逻辑上,不太可能江苏杨州人用杨子江中的是来煮茶喝?除非杨州那个地方没有“水井”?那里人世世代代都吃杨子江的水生活?而崇州羊马河的水来自于岷山之中,清洁卫生,这是有可能的……?想想用杨州杨子江很脏的水煮茶都不符合逻辑推理。


八十年代中后期,名山县才开始引进“云南大白茶”栽培,名山县老川茶未听其它地区自古栽种有。到2005年,名山县的云南大白茶种植开始成规模,2015年,名山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上云南大白茶这个品种。原因是云南大白茶系,一年除开冬天三个月没有茶摘,其它九个月都可以摘茶卖。为此,名山县因为种云南大白茶系例而致富。

那么,名山县的茶业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原来,得力于是这一副“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对联。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蒙山。大家都认为这个“蒙山茶”应该就是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贡茶?如果说那个“蒙山”不是蒙顶山,而是上古鸿蒙山的“蒙去”呢?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是唐朝的贡茶,所以都认为没有错,因为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邛州砖茶”中的贡茶。所以不认为另一个蒙山茶是指鸿蒙山上的茶。总的说来,找不到证据证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蒙山贡茶”不是指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


我们再看看名山县八十年代中早期的蒙顶山,上面有没有老川茶树?春天发芽,叶子是红色的。古称“邛茶”的那种?八十年代中早期,蒙顶山上确实有老川茶树,一共有7棵,古茶杆直径最大5公分,高2到3米为一丛10余杆。就这么一点点茶能成为杨州每年数以千斤万斤的消费量?何况老川茶一年就春天采摘一次,夏秋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也就是说同样一棵老川茶和云南大白茶茶叶产量作对比,云南大白茶茶叶产量一年是老川茶的6倍。所以,就名山县蒙顶山上那7棵老川茶是不可能成为长江流域老川茶叶供应地!因为名山县在八十年代之前是及少数有种茶叶的。后来名山种茶人到䢺江大龙溪买直径20到40公分的古茶叶去名山栽,以致证明名山茶树历史。

老川茶树叶子是紫红色的。


那么,长江流域茶饮最早历史记载是三国时期,刘备等中原东夷人因为参加刘备的军队才来到四川,来到老川茶产地,才学四川人喝茶的习惯,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起,饮茶才传入长江流域,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刘备诸葛亮入蜀,诸葛亮长期驻军在今邛崃市孔明乡,那里是邛茶的产区之一。自古邛崃市的夹关和孔明、下坝都是邛茶产区。还有大同、火井、石坡、茶园、卧龙、、宝林等乡都是老川茶的产区。所以,那一副“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不会是写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叶。但名山县抓住这一副对联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蒙山贡茶”,就把名山县的茶叶生产做了起来,并且宣传到全国各地,甚至茶叶出海。

这种就是邛茶海拔高的地方,才出产紫红色好茶。


现在我们再捋一捋这一副对联上是“蒙山顶上茶”。在三皇五帝时期之前,从雅安、名山、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什邡、梓潼挨成都平原的边缘浅山山区,都叫“鸿蒙山”。所以,在上古时期,就把鸿蒙山系分为“东蒙山”和“西蒙山”。从邛崃天台山为界,天台山以西名山到雅安、洪雅、蒲江、为“西鸿蒙山”即“西蒙山”;天台山以东的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什邡、梓潼为“东鸿蒙山”,即“东蒙山”。所以,那一副对联“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指的应该是鸿蒙山系山区出产的茶叶,并非专指名山县“蒙顶山”。但是,这些地方的茶叶哪里的茶叶为最好呢”?就是鸿蒙山上海拔1000米到2000米的高山茶叶最好。称“高山茶”。所以,那一副对联说的“蒙山顶上茶”指的应该是所有鸿蒙山海拔较高山顶上的茶叶。并不是单指名山县“蒙顶山”上的茶叶。

邛茶新鲜紫红色老川茶茶叶


下来我们再捋一捋老川茶的历史。因为四川经历多次大屠杀,历史断代严重,记录太少。目前能找到的记录就是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亡邛蜀巴,北方秦地才通过古蜀将茶饮传入北方皇家饮用。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又把邛茶正式带到长安,汉武帝喝了邛茶煮水饮之乐趣与养生之后,长安城才开始流行起喝邛茶解百毒而养生知识。司马相如告诉他们,当年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毒之。今有人中毒者,饮邛茶能解毒,其它茶解毒习惯基本无用,唯独老川茶中的邛茶解毒效果最好。那么,神农氏出生地在哪里呢?当然是四川邛崃。四川邛崃今大同古镇有金台山,自古有《神农大帝庙》《神农祠》有《神农大殿碑记》。记载了数百代神农氏和他的后裔十七代炎帝就出生在大同金台山。《四川通志•金石略》《访古录》《光绪邛州志》计有功•金石录》魏了翁《先民录》旧《民国志》同时记载:“神农出生地就在邛崃大同古镇的金台山”。金台山,1957年砍掉的就有四棵八人牵手围的万年古柏,有传承的神农遗迹《神农大帝庙》、《神农祠》《神农大殿碑》,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神农祠中还有竖立了几千年的铜碑,铸雕在铜碑上面的文字正如古县志记载那样,有“肇始农耕、邛茶百草先、荼山肇始、神农尝草、邛有荼山、始制荼为药、邛荼解百毒、神农居蒙山教民艺荼、邛之荼山、炎帝生于蒙、育于邛,北宋元丰三年”等一百二十字的篆文落款。

邛崃大同古镇


再看看全国各地十多个神农氏出生地,最关键的是其它地方神农氏出生地,根本没有没有地理环境气候和植物生长条件的支持,比如蚕桑、水稻、红苕、茶叶,花椒这些植物是神农出生地的关键逻辑,其它地方有这种就没有那种条件和历史支持,特别是“茶叶”出产地的历史推论,逻辑上就一贫如洗。。

神农氏出生地在文献记载中是有“四川”的,不是空穴来风。”加上《四川通志•金石略》《四川通志.张昊访古录》邛崃《光绪邛州志》邛崃旧《民国志》明朝记有功《金石录》南宋魏了翁《先民录》《史记》都怎么神农氏和炎帝出生地在四川,四川邛崃金台山。》


昨天去了大同古镇,碰上有卖新鲜老川茶的茶农,他以为我也买他的老川茶新鲜茶叶?就介绍起他的茶叶来?和民间传说周文王迁都之事,不然不会这么久才搞清楚有关神农民间传说和文献证据记载。在茶叶解毒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新引进的云南大白茶解毒功能远不如老川茶。通过试验,在一个人吃食物或者误吃有毒植物或野果子的情况下,大白茶不能解毒,对野生老川茶泡开水喝了以后,心慌气短,浑身无力,上吐下泻的情况明显缓解。在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下,老川茶起到了救人救命的关键作用。那么,神农氏以茶解毒是真的,不是传说。也进一步证明神农氏出生地在邛崃这里有老川茶的地方是有逻辑和文献记载支持的。在全国十多个神农氏出生地中,邛崃老川茶就是一个证明,其它十多个地方是不可能有这种神农氏相关老川茶这种植物的。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