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02章 四气调神大论 白话文

黄帝内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被称为发陈。此时天地间生机蓬勃,万物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应当在夜晚适当晚睡,早晨早早起床,在庭院中悠然漫步,披散开头发,放松身体,使自己的情志随着春天的生机而得以生发。对待世间万物,应秉持生发的理念,不要杀伐;多给予,少剥夺;多奖赏,少惩罚。这便是顺应春季之气的养生方法。倘若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脏,到了夏季,容易引发寒性病变,且因春季养生不当,供给夏季生长的能量不足。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称作蕃秀。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万物开花结果,繁茂昌盛。人们依旧宜晚睡早起,不要厌烦夏日白昼漫长。要让自己的情志保持平和,避免发怒,使体内的精华之气得以充实,让阳气能够畅快地宣泄,就好像自己的喜爱之情都向外抒发一样。这就是顺应夏季之气的养长方法。若违背此道,就会损伤心脏,到了秋天易患疟疾,因夏季养长不足,供给秋季收敛的能力欠缺,到了冬季还容易患上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名为容平。这时天气变得劲急,地气也显得清明。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作息时间可参照鸡的活动规律。要使自己的情志保持安宁,以此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自身的神气,让情绪平和,不使情志向外过度宣泄,从而使肺气保持清肃。这是顺应秋季之气的养收方法。要是违背了,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容易发生飧泄(即消化不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的泄泻),由于秋季养收不够,供给冬季潜藏的能量不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三个月,叫做闭藏。此时水结成冰,大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后再起床。让自己的情志如同潜藏起来一样,好像心中有隐秘之事,又好像已经有所收获。要避开寒冷,靠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出汗,以免阳气频繁外泄。这是顺应冬季之气的养藏方法。若违背此原则,就会损伤肾脏,到了春季容易患上痿厥(肢体软弱无力、手足逆冷等病症),因冬季闭藏不足,供给春季生发的能量匮乏。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天气本是清净光明的,它蕴含着无尽的德行,运行不止,所以能够长养万物而不衰竭。倘若天气阴霾不明,日月便失去光辉,邪气就会乘虚侵害人体的孔窍。阳气闭塞不通,地气浑浊蒙蔽光明,云雾弥漫而不晴朗,那么上天应有的雨露就不会降下。天地之气不能正常交流,万物的生机就无法延续,许多名贵树木就会死亡。不良之气不能散发,风雨失去调节,露水不能降下,草木就会枯萎而不繁茂。贼风频繁来袭,暴雨时常发生,天地四时的秩序紊乱,违背了自然规律,万物就会在中途夭折。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所以身体不会患上奇怪的病症,万物都能正常生长,生机不会枯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违背了春季之气,少阳之气就无法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背了夏季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盛长,会导致心气内虚。违背了秋季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会使肺气焦热胀满。违背了冬季之气,少阴之气不能潜藏,会造成肾气衰弱。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注重保养阳气,秋冬季节注重保养阴气,以此顺应生命的根本规律。这样就能与万物一同在生长、收藏的过程中发展变化。如果违背了这个根本规律,就如同砍伐树木的根基,破坏了生命的本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发展的起始与终结,是生死的根本。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顺应它就不会患上严重的疾病,这就叫做掌握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切实奉行,愚人却只是表面遵循。顺应阴阳变化就能生存,违背就会死亡;顺应就能使身体安康,违背就会导致身体紊乱。将顺应变为违背,这就叫做内格(人体与外界环境不相协调,气机阻隔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此,圣人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尚未出现时就进行预防;不是等到祸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而是在祸乱还未萌发时就加以防范。如果疾病已经形成才去用药治疗,祸乱已经产生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战斗打响了才去铸造兵器,这不是太晚了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