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时力学习日志】
本训练营:精时力·时间记录营
今日主题:1-2 修改与新增类别
学习日期:2020年4月17日
1.[知识]我在课程中的收获:
(1)为什么要学习时间记录?时间记录有什么作用?
时间记录能帮助我们:发现并消除时间黑洞;弄清楚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时间都去哪里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成就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生。
(2)修改类别
对刚下载安装Atimelogger APP的人来说,修改类别指的是修改app原有的类别。
每一个类别都有几个属性:名称、图标、颜色、群组/非群组。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前三个属性。
在哪里修改类别?看任务栏,任务栏有4~5个按钮,依次是活动、历史、目标(有些需要设置才能显示)、类别、更多。点击类似列表的按钮,进入类别界面,然后点击要修改的类别,开始修改。
(3)新增类别
对刚下载安装Atimelogger APP的人来说,新增类别指的是增加原本app中没有的类别。
在哪里新增类别?同样是进入类别界面,点击右下角的“+”,进入新增类别界面。
(4)设置类别的时间是值得的。
修改、新增类别会花一些时间,但是花的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如果我们做一辈子的时间记录,设置的类别可能要用一生哦。从一辈子的角度来看,类别设置所花费的时间属于投资时间。
提醒:不需要坐在办公桌前修改、新增类别,大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等车、排队、休息等)来修改、调整。
(5)把时间记录当作一个游戏
时间记录是一件值得学习的、重要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时间记录的行为本身非常枯燥无趣。这时候不妨将它当做一个游戏。打造自己心仪的图标、名称、颜色,就像玩换装游戏似的。当我们倾注了心血后,才会对它无比热爱。
2.[行动]我的类别设置:
(1)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将“精时力”、“教学进步”等原本属于“学习成长”之“微课学习”、“本职工作”的小类升级成大类,下设各种新的小类,比如精时力下设听课、写日志、思考实践、陪伴赋能。
(2)将原来的“家人亲戚”大类和“人际社群”大类合并,将“家族团聚”和“外国朋友”小类合并入“中国朋友”,并改名为“亲朋好友”。
(3)将原来的“毕设指导”合并入“教学进步”,原因是“毕设指导”一年只记录一个学期,平时都是闲置的。而且学校将毕设指导和课程教学统一算作教学教分。思虑再三,进行了合并。
(4)将原来的“家庭温暖”改名为“温暖家庭”。
(5)在“人际社群”大类中新增“闲聊放松”,记录用微信同时与多人闲聊的行为。
3.[分享]我在修改与新增类别的亮点:
(1)之前主要是基于生命之花/生命平衡轮设置的大类/群组,现在在生命之花基础上将重点项目升级为大类,在每日/周/月饼图界面更方便看到这些重点项目的用时,方便检视和调整。此外,将重点项目升级成大类,还能下设各种小类,通过细分可以进一步改善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
(2)将使用频率极少的小类与其他小类合并,通过备注来详细记录。比如“家族团聚”基本上只在一年的寒暑假回老家或与亲戚聚会时使用,使用频率非常低,单独列为一类有些浪费。
4.[复训]我过去在修改与新增类别的不足:
(1)生命之花中家庭、朋友和重要他人是并列的两大领域。过去我会为了符合生命之花,将这两大领域分别作为两大群组来使用,但是因为目前是单身状态,不涉及到自己的家庭,跟父母、弟弟又不住在一起,平时联系又不多。将家庭设为大类,不仅占据了活动界面,还因为投入时间少,在周/月饼图界面几乎看不到,统计价值不高。
(2)有时候会纠结要把大类细分到什么程度,细分成几个小类。“较多的小类”和“较少的小类+备注”到底用哪一种,会比较纠结。
(3)虽然制作了活动定义表,但是总觉得自己设置的类别没有达到MECE原则。有些类别会有重叠,比如“精时力”大类下的“陪伴赋能”和“人际社群”下的“社群陪伴”。2019年只有“社群陪伴”,当时不仅记录线下的社群聚餐,还记录线上的课程点赞和留言、线上的讨论交流等。现在的话,“陪伴赋能”定义为精时力的课程的点赞和留言、精时力群的线上/线下讨论交流。“社群陪伴”适用于不同的社群,主要记录线下的社群聚餐,与学习成长中的“社群学习”共同组成社群活动。
5.[好奇]我的疑问:
无
6.[其他]我对视频课的点赞与建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