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之间战争连连,弱肉强食是这个时代生存的法则。秦国不幸处于弱国的位置。秦国经济发展落后,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因为长期与戎狄部族生活在一起,文化粗野,被其他国嘲讽为西蛮之国。但是就这样一个破落,不懂礼仪修养的弱国最后一统天下,真的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一定有一个过程,《大秦帝国》就是诉说这个奇迹诞生的过程,所以看这部历史巨著的时候不断的感慨,不断的被震惊。
弱秦国力羸弱,连年征战兵力逐渐削弱,军队只有老秦留下来的破车跟兵器,已经不足成为他国的威胁,于是魏国谋划六国联盟灭秦。魏王安排大将军庞涓向各国发出联盟邀请,共赴魏国逢泽湖畔,共商分秦大计。六国在一起讨论中,首先想到的是在本次的谋划中,自己需要付出什么,自己得到什么。各国在如何分秦以及如何分其他诸侯小国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如何灭秦庞涓提出来先让秦国内部骚动,六国再合谋出兵,采用内外夹击一举歼灭秦国。庞涓的计谋是上等谋略,但是攻秦没有详细的部署,各国都在等待其他国纠集兵力攻打秦国,想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这样的会盟组织最后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这大概也是最后六国会盟不攻自破的主要原因吧。
六国联合伐秦的消息确定后,秦国密探连夜奔赴秦国将消息传递给秦孝公,秦孝公立即召集大臣共商应对之策。关于国家生死存亡,每个人都深感沉重,有人说我秦国子民不怕死,大不了全民皆兵,与六国死战到底,但是这样的方法虽然是有气势,但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法还是不可取,并且秦国的兵力单独面对魏国,楚国这样的大国都没有胜算,更别说对付六国联合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景坚想到魏国,楚国的官员大多贪婪且腐败,可以用金钱贿赂魏楚两国大臣,将伐秦之事延后一段时日,这样秦国可以趁机先解决内部矛盾,而后可以抽出兵力对付六国。大家一开始对此计谋表示不齿,战国时期,大家打仗都是明着下战书开始的,这种背地里的的小动作视为小人之举,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也顾不得太多礼仪。于是秦孝公四处筹钱给景监,景监化成巨商与魏国大臣接触,赠千古名剑给公子卬,声称有大生意还在秦国,要撤出来需要时间,让公子卬帮忙劝劝魏国晚两个月发兵到秦国,公子卬在拿到景监的宝剑后,乐呵呵的跟魏王进言,说因为秦国一直下雨,要求等天气好了再行发兵。秦国利用这个时间先行解决了内部叛乱的部族,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时间。
历史其实真的很有意思,设想如果公子卬没有替景监办事,如果魏国联合他国第一时间发兵,或许秦国早就夭折了,哪有后来的一统天下。所以公子卬因为贪婪不经意间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把魏国推向了衰败,有些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却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六国伐秦的联盟在各国的拖延中消散了,秦国获得了生机,但是破败的秦国要图强,因为自己不强就会随时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所以秦孝公在天下招贤人能士,凡是能有强秦的策略的,可封为大良造与国君共享大秦。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悬赏,愿意到秦国求官的人还是很少,有些虽然到了秦国,但是有看到秦国的破败就离开的,也有对俸禄不满意离开的,也有认为秦国对士子怠慢离开的,最后留下来的士子就更少了。这个时候,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在景坚的鼓励下,也在魏国的无视下毅然放弃魏国来到了秦国。当他与秦孝公详细的说明了自己的治国方略时,秦孝公大为震惊,两人畅聊三天三夜,两人约定:变法强秦,生死相扶!就这样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秦国在变法中逐渐强大,人民开始富裕起来,军队也开始重新组建,变法鼓励参军挣军工,鼓励农民种地挣爵位,秦国的变法见中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