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敖小敖
个人公众号:敖小敖(ID:axahappy)
昨天,我收到一个朋友转发的新闻:研究生扩招!
“加的名额快20万了!”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看到,她在极力克制,两行狂喜的热泪。
“名额一加,上岸几率大增!
我不能再观望了,是不是该立刻马上,滚去学习?”
朋友混职场多年,我想一定是江湖险恶,才让她无比怀念,校园的纯净吧。
这些年,听多了她的叨叨,什么想回炉重造,什么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个研究僧啊。
可一提到惨烈的考研竞争,朋友又忍不住全身打哆嗦,
于是就这么拖着耗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01
“考研难度降了!”这个念头在她脑海萌生,
一下点燃了希望、恢复了元气,真为朋友高兴。
但,我坐定一想,扩招必然带来这个结果吗?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要下这个结论,还离不开「报考人数」这个变量。
事实上,考研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增加。
2019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290万,2020年报考人数突破341万,足足增加了51万。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2009到2020期间,全国硕士招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变动。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少数年份,报名人数的增幅,一直实力碾压录取数。
能读研的总人数,着实是多了,但每一个名额面临的竞争,更残酷了。
此外,重要的补充信息是,扩招名额不是平均到每个学校每个专业,
而是重点向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倾斜,向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专业倾斜,
及时了解自己心仪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才是王道。
看,如果在信息、参数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下判断、做决策,“认知偏差”就在赶来的路上了。
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不准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你小时候就听过的“盲人摸象”。
不同的人,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
都以为自己是最了解大象的人,还斗嘴吵架,互相不服。
你看,当我们只有局部的信息的时候,基本是很难抓住事物本质和全貌的。
再说个极端的例子。
松下电器是日本的知名企业,想进的年轻人那是挤破了头。
一次招聘中,一位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的学霸青年,给松下幸之助留下深刻印象。
奇怪的是,录取名单出来时,却不见学霸的名字。
松下幸之助叫助理去复核。果不出所料,那位学霸,叫神田三郎,
一共10个录取名额,他的笔试+面试总分排行第二。
但偏偏统计时,电脑遇抽风故障,名单把他给漏了。
松下立即叫人补发offer。
结果第二天传来消息,offer送到的时候,神田三郎已经死了,
他因为落选跳楼自杀了。
看到这儿,你一定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愤怒,更替学霸惋惜。
不知道是不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路叱咤笔试、面试,完胜竞争者的神田,
却在最后等offer的环节抱憾而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清事物的方法,除了拓展广度,还得拉长时间。
封闭的时间象限内,信息量亦有限,盲目下判断、做决策,也许会遗憾地与真相失之交臂。
人们常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是指时间会给你更全面、充分的信息,多方参照,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02
朋友问,天啊,为啥我关注的考研老师,就没说这些?
《批判性思维》一书告诉我们,评估论断的可信性,
要密切关注其来源。其中一类来源就是,利益相关方。
什么是利益相关方呢?举几个例子。
按售货员的理论,他店里的衣服,你随便穿,反正都是美成仙女;
在房屋中介嘴里,一间阴暗无窗的卧室,是私密性好、不被打扰;
一位鼓吹某支股票的专家,也许自己就持有这支股票,
等大家一窝蜂购入,他高位抛售、获利出逃。
他们为什么极力把某样东西夸成花?
因为他们是利益相关方。
你相信了,那是朵花,你才会买。
你去摸了钱包,他才能赚到。
考研老师同理,目前的考研培训市场基本都是商业运作。
多一个人考研,考研老师就多一个金主爸爸。
现在的考研战场,上培训班买课已成为主流。
就算你够牛x全部自主复习,至少也要多买几本参考书。
当然,不是所有的培训老师眼里,都只有票票儿,
我相信大部分都是正直的、真心帮助青年人的,
只不过每个人所在的位置,是会以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你的判断的。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朋友未必不知道,她甚至比我更清楚。
她只是陷入一种,所谓“一厢情愿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对此的解释是:
我们如果迫切希望某项计划获得成功,就能超乎实际地看到其成功的迹象。
而我们如果希望某项计划归于失败,就会不自觉地夸大其中的缺陷,甚至想象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不足。
不过反过来讲,“一厢情愿的思维”也可以被正面地利用。
翻看一些大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常会看到传奇般的逆袭,
面对几乎无解的棋局,超乎常人的成功欲,激发了超乎常人的主观能动性,
于是就绝处逢生,春暖花开了。
03
回过头来,我觉得,疫情之下,面对就业压力,
研究生扩招,既是应对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40年前,高中生就是全村的希望;
20年前,大专生也是稀有物种;
如今,也许本科学历贬值了,但全民素质提高了。
但毕竟,学不能无休止地上下去,你终究还是要找份工作吧。
当然如果你是富二代不用工作,当我没说。
中国教育在线曾做过,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
70%的人选择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栏。
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就业市场上,以下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第一,一些行业、地区,研究生的就业率和薪资,与本科生出现倒挂;
第二,另一些用人机构(尤以大、中、小学校、幼儿园为代表),
招人的学历门槛一路飙升,研究生争当幼师早已不是新闻。
足以见得,学历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极其复杂。
说到底,考研是个中性词,对每个人价值、意义不尽相同,
这取决于你的专业,你的经济状况,你对未来的规划。
有人靠读研脱胎换骨,不代表你也可以;
在一些人口中,相当鸡肋的硕士文凭,却又可能成为你命运跃迁的关键筹码。
考研要不要、好不好、值不值?
成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灵魂拷问。
一句话,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
作为一个成年人、理性人,
应该多维度梳理、贴合自身处境、深入本质地思考问题,
争取做出对自己性价比最高的决定。
-The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敖小敖,90后持续精进者,前广播新闻主持人,专业配音演员、普通话一甲。
每日冒出10w个想法不吐不快,痴迷码字无法自拔,最高目标是实现「写」跟「播」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