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中午看央视的《新闻30分》,赫然发现河北承德的农民于新伟正对着镜头,接受记者的采访。
于新伟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读书不多,但是喜欢唱歌,热爱古诗词。
种地、做伙计、建筑工人、搭脚手架……一路跌跌撞撞,无论生活怎样怎么艰难,即便投资亏损了30多万,他都没有放弃唱歌和朗诵诗词。
黝黑的皮肤、稀少的头发、深深的皱纹,沧桑与辛苦写在于新伟的脸上,他的身后是质朴的黄土地和成群结队的草鸡。
吟诗作对,似乎是文人骚客的专利,但在生活最底层打拼的于新伟,一样把《再别康桥》和《春》朗诵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以想象,他背后没有少下功夫。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因为他脸上有光,心中充满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处处都有诗和远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热爱,并且为喜欢的事坚持不懈。
2
三年前的夏天,我家门前,一墙之外,新建一幢智能化菜场。
热日暴晒下,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爬高踩低,看得出来,建筑工人非常辛苦。
中午休息的时候,工人们在瓦砾间找一处空地,随意地铺一件旧衣服、一张报纸,或者一只蛇皮口袋,然后席地而睡。
其中一位中年男人,背倚一棵树,聚精会神地看书。中午的太阳直射,已没有多少阴凉。
男人似乎并不在意聒噪的蝉鸣和当头的太阳,一直低头看书,只是偶尔拿起大肚的塑料瓶,喝几口水,我似乎能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
因为,空闲的时候,我能听到他响亮的歌声,虽然不是字正腔圆,但不可否认,他有一条好嗓子。
工期三个多月,他的歌声不断,在尘土飞扬中袅袅盘旋,他低头看书的姿势,定格成一副斑驳的油彩画。
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也不知道他的家境如何、他的肩上挑着怎样的责任,但是,我揣测,我始终认为,这样一个把苟且过成诗的人,他生活不会缺少精彩。
常常有人说,生活艰难,世事无常,眼前只有苟且与琐碎,于是,向往无尽的远方,似乎只有在远方,才有诗和美好。
殊不知,只有把眼前和今日过成诗,才能一步一步,积跬步以致千里和远方的诗。
3
兰兰是我的发小,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只得早早辍学。
自此,兰兰从种地做起,接下来,捞鱼摸虾、做裁缝、做织布厂学徒、、学理发、上街卖鱼,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兰兰也是自小喜欢看书,长大后迷上了《读者文摘》,匍匐在地胼手砥足地劳动之余,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自然就想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感悟写下来。
尤其贩卖鱼虾,凌晨三、四点就得起来拿货,然后再去菜场叫卖。
白天累得要死,晚上还有精力读书写作吗?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家人进入睡梦中 ,正是兰兰遨游书海的好时光,文学的意境驱除了浑身的困乏,叫人精神焕发。
笔耕不辍,文字慢慢有了温度和厚度,并得到当地报刊杂志的认可,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
一边是鱼腥弥漫,一边是文字的枝蔓攀爬,如今,兰兰年近半百,依然为生活奔波与操劳,读书和写作依然让她一洗尘泥。
4
诗不远人,诗就在身边,不择高低贵贱,不分贫穷富有,也不管是三教九流,还是贩夫走卒,只要你热爱,诗就会在你身边生根发芽,并蔚然成长。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大,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作用。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