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领着儿子到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观看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暨第七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此前六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虽然也都有京津冀地区的乐班参与,但没有贯以“京津冀”,今年与时俱进,名为两个活动,实为延续了六届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文化节。
智化寺共四进殿院,第二进殿院最为开阔,几棵大梨树挂满翠梨,舞台坐南朝北,搭在第二进殿院,观众席安置在几棵大梨树之间。坐在树荫下,听着各个乐社的笙管乐,遥想五百多年前(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也在这同一个地点,听着差不多同样的音乐,慨古叹今,忽然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参加表演的除智化寺京音乐之外,还有河北省保定市南虎贲驿村南乐会、京西古幡乐团和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同善梵呗音乐会(明天还有河北保定市雄县杜庄音乐会和河北廊坊市霸州南头村音乐会),每个乐团上午表演一组乐曲,下午表演一组乐曲,以尽可能展示他们丰富的曲目。上午演奏近三个小时,下午两个多小时。笙管乐的曲目一般都比较长,从结构方面来看,一般都是散慢快散,乐曲风格的相似性很高。
上午边听与宁二边聊天——我觉得这种音乐会,无需正襟危坐,最好坐远一点,音响效果会更好,聊天也不影响其他人——大多数乐队没留下什么更深的印象,只有京西幡乐团的8个大钹,音响反差过大,留下不好印象。下午黄花店同善梵呗乐团的表演,约十个曲牌,估计时间超过30分钟,但当时现场最为安静,我回头看了一眼,基本上所有的观众都伸长了脖子在认真看——管子太精彩了——无论是双人大管吹奏,还是刘会长小管子一人表演,其高音区的快速清晰表达,音色控制,音乐的流畅性,都无与伦比。表演结束后,许多人围着刘会长采访,留联系方式,齐易教授问:
“您还能吹多少不重复的曲子?”
“我不是夸张,再吹个五天都不会重复”刘会长边换衣服边回答。
前一段时间邀请西安鼓乐表演时,因为他们自己的管子水平太低,而临时找了西安音乐学院专业管子老师顶替。而京津冀地区高水平的管子肯定不止刘会长一人,而且有好几位年轻的管子乐师,水平很高。京津冀地区出现这么多高水平的乐师,完全与他们从业人员多,演出活动多有关(听齐易老师介绍,冀中地区的音乐会约有二百多个)。西安鼓乐近年来高水平乐师青黄不接,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者太少(一共就六个乐社),而且表演机会也相对较少。这正是普及与提高关系,目前民间音乐中,唢呐的传承状况很好,远非《百鸟朝凤》所描述的那样悲摧,其原因就是有市场,艺人多,有竞争,水平高。
第五届智化寺音乐节时,专门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阳研究员主持,而今天的主持,除王亚蕊整体贯穿之外,每个乐班表演前,还专门有对此乐种有深入了解或研究的专家或乐师介绍,胡庆学介绍了智化寺京音乐。
其实胡庆学是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管子演奏是他的主业。从介绍中,我看出了他这几年的变化与努力,看出了他不仅是演奏人员,而且理论水平在明显提高。此前我只是知道,他为提高管子水平,拜访很多民间优秀乐师,而且想办法跟随中央音乐学院胡志厚教授学习。除此而外,他自己还制作管子,出售。业余时间,也收购笙管乐类的老旧乐器,现在藏品已经有一定数量。同时,他抄写乐谱,已经抄完了四份工尺谱的《音乐腔谱》(1694年发现的智化寺京音乐乐谱),而且请各种专家学者题写了每一首曲名。今天再听到他的主持,显然在自学音乐史及音乐理论的相关知识。大家都在“一维”上线条式发展,他却在“三维”以上立体发展,这样用心、热心、诚心的年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才是国家非遗真正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