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一书是作家余丽琼和画家朱成梁的作品,作者选择江南水乡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春节为主题,将过年阖家团圆的传统与当代留守儿童问题完美结合,借鉴电影手法,巧妙地利用角色,场景和道具,讲述了江南水乡小镇一个普通家庭在春节团聚又离别的故事,展现了小主人公毛毛对久未见面的爸爸由生疏到熟悉再到依依不舍的过程。
《团圆》以爸爸“回家-在家-离家”为故事架构,以小主人公对爸爸“生疏-依恋-不舍”为情感主线,以“包硬币—吃硬币—比硬币—找硬币—送硬币”为故事核心,反映出一家人温暖感人的亲情,也反映出小主人公对爸爸爱的历程。
在图画书的第一个跨页中,妈妈和爸爸穿过长长的连廊一同回家,虽然只能看到妈妈的侧影,但是通过妈妈接过爸爸手中的行李、迈着大步与爸爸边走边说的场景,依然可以看出妈妈的开心和雀跃。而毛毛只是好奇地站在门口打量这个"陌生人",毛毛的好奇打量与妈妈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文字只有“爸爸回家了”短短五个字,但是图画把留守儿童毛毛长期缺少父亲的陪伴、与父亲非常生疏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爸爸走过来一把抱起毛毛,用胡子扎毛毛的脸,毛毛吓得大哭。毛毛为什么不肯走近爸爸?是她不喜欢看到爸爸吗?不是的,是因为爸爸在外边工作一年才回来,很辛苦,头发长了,胡子也长了,风吹日晒,让爸爸变得不像记忆中的爸爸。这一画面也反映出一年没见爸爸的毛毛已经快要认不出爸爸了!
爸爸为了拉近和毛毛的距离,带女儿一起去剪头。毛毛看到剪头之后的爸爸越来越像以前的爸爸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在图画书的第二个跨页中,小镇夜晚家家户户都亮起大红灯笼,毛毛一家人正在为过年做准备,此时的毛毛寸步不离爸爸,和爸爸一起忙着在家门上贴春联。从春联的内容、屋檐下的彩色图案、屋旁的一丛绿竹可以看出,这个家因为爸爸的归来有了生机。
南方过年会吃汤圆,人们会把各种代表吉祥意义的东西包进陷里,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除夕,毛毛和爸爸包汤圆,毛毛的手上都是面粉,通过桌子上的汤圆造型可以看出,爸爸庝爱女儿的细致用心。爸爸把一枚硬币包进了汤圆,谁吃到谁就有好运,从这开始,这枚硬币就贯穿始终了。
大年初一,从爸爸喂毛毛吃汤圆后,毛毛张大嘴巴惊喜欢呼,爸爸和妈妈会心微笑的温暖画面中可以看出,爸爸很有心,明着是和女儿做汤圆玩,哄女儿开心。其实是偷偷把硬币放进了汤圆里,并亲自喂给给女儿吃,细腻的父爱缓缓流出......硬币原本是坚硬且冰冷的,而这个灵感却赋予了它柔性与温度,传递了爸爸对毛毛无言的祝福!
拜年路上,爸爸遇到老朋友,而毛毛也遇到小伙伴大春。当大春从口袋里拿出大红包时,毛毛说了一句:“这有什么稀奇!”左侧大图中孩童所跃向的气球和纸风车,大春的气球、玩具枪、大红包都没有成为毛毛羡慕的对象,让毛毛引以为傲的是她口袋中的好运币,因为那是爸爸包进汤圆里被自己吃到的!好运币代表的是爸爸对自己独一无二的爱。在右侧小图中,毛毛脱掉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好运币放在手心,足以见得她十分珍视这枚好运币。
爸爸在家的短暂时光,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给毛毛带来的不仅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还有毛毛投入的依恋。在图画书的第三个跨页中,毛毛坐在爸爸肩头看舞龙,因为有了爸爸的保护,毛毛才能登高俯瞰世界,看到新年最热闹的一幕。图画书中三个跨页的使用将新年喜气洋洋的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也将毛毛和爸爸之间的亲情逐步推向高潮。
爸爸的爱让毛毛变得自信和勇敢。大年除三,毛毛与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回到家时发现口袋里的好运币不见了,毛毛很着急。为了找到硬币,她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冲到院子里找。右侧画面被分割成四个小画面,进一步来刻画毛毛寻找硬币的急迫心情。白猫也一刻不离地跟随着主人,心情和毛毛一样难过。到处都是雪,没有找到硬币。毛毛很伤心。为什么她那么在乎那枚硬币?因为这是爸爸包进汤圆的好运币,而且她还打算送给爸爸!
毛毛把好运币弄丢了,却不肯要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因为那是对爸爸的亲情,无可替代。好运币是爸爸对毛毛的慈父之爱,也是毛毛对爸爸的不舍之情。当毛毛发现好运币失而复得时,转悲为喜,带着这种美好,在那天夜里睡得特别香。
可是一觉起来,就是大年初四,爸爸要走了。画面中,爸爸在穿鞋子,妈妈背过身去擦拭眼泪,毛毛这时倚在门口吮吸着棒棒糖,仿佛在静静地舐食着一份即将消失的甜蜜。懂事的毛毛没有说“爸爸,不要走”。即使再舍不得,眼里闪着泪花,也明白爸爸要外出工作。
爸爸要走了,女儿把幸运硬币交给爸爸,什么玩具都不要,只要爸爸下次回来把这枚幸运币再包到饺子里,这是毛毛对爸爸的祝福,祝福爸爸下次平安归来,对父亲最真的感情,就是爱和牵挂。在最后的特写镜头中,父亲温暖、宽大的身体包容了小女孩;他做工的大手承接了女儿的小手。女儿的小手里捏着亮晃晃的好运硬币。硬币象征了在无常的人生聚散中,只要珍惜不致失落的伦理亲情。《团圆》的故事至此用一枚好运硬币画上了美好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