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日。
早上六点起床,八点出门上班,十三个小时后才能再次回到家中。这一来一回,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不加班的话,还有睡前四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
从二十四小时到四小时,没错,我们能自由支配的不过是一天的六分之一而已。
然而,这六分之一就完全属于你吗?我看不尽然,毕竟这个时代中比较厉害的一拨人,都在想方设法的争抢这四个小时。所谓的“睡前小高峰”,是消费的高峰,我们消费信息,信息也在消费着我们。
那么,我们是如何被信息消费的?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想必都有看公众号的习惯。即便不是公众号,也多多少少的被信息应用占去了一些时间,热点一拨一拨往外冒,新闻下一秒就变成了旧闻。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上午,我在朋友圈里连续刷到了几条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看到大家在朋友圈的配文,祈祷祝福筹款,本能的怀疑了一下。现在的筹款信息太多了,一条筹款信息被如此大范围的转发实在少见。普通人、普通信息哪有这个影响力,是大V吗?那他用得着这么筹款救女吗?到下午再一看,事态的发展已经像过山车一般走了几个来回,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为此投注了精力。
在这里可以提一个名词——关注度货币,具体指的是,“当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在一个焦点上,就是向这个焦点支付了一定的货币,进而产生经济价值。”至于经济价值体现在哪里,已经不是我们所能追踪到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被消费了。
人人都言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消耗在哪里,消费就体现在哪里。
众媒时代下的社交红利
“社交红利”是一个应运而生的名词,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众媒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媒体,搜集或被动接收内容,再经过自己的筛选向外进行传播。
做过内容运营的人都知道,内容的曝光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被分享的次数,而这个“分享”动作正是一种社交行为。广告商将消费信息巧妙的糅合在内容当中,借由“分享”这一动作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从而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其实即便你不分享,只是简单的瞅上一眼,点几下鼠标,就已经贡献了自己的价值。要知道你每点击一次淘宝直通车上的商品,人家卖家都要给马云爸爸打钱的。
其实只要有心观察,你会发现一天中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追根究底都是在引导消费。当然也不该一味排斥,遇到有干货、有态度的“广告文”还是挺幸运的。所以我从来不排斥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做广告,之前就看到过这么一篇广告文,作者用几千字写了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有理有据,有干货有情怀,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行为至末尾,“啪”甩出了一个广告,并直言,“优劣自鉴,我的作用就是让你们看到这个产品。”
我觉得挺好啊,社交红利应该惠及每一个人嘛,我们看到了优质内容,他拿到了广告费,广告商也让产品得到了更好的曝光(至于能不能吸引到消费者,需要广告商要在小广告里下功夫了。)
一言以蔽之,你的每一个社交动作都在帮内容提供者赚钱。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交红利。
如何避免
当我们所接收的内容不再是被精心挑选并审核的,我们就会不自觉的陷入到垃圾信息、重复信息的包围当中。之前读过一本书,里面讲到如何打造爆款应用,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要“消磨用户时间”。既然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那么我们是否要考虑一下,如何避免自己宝贵的时间被消磨?
这个我给不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简单说说我自己的做法。
- 明确自己想知道什么,当无价值信息出现时,才知道自己不需要看;
- 从客观环境入手,从更加纯粹的平台获取信息;
- 增加自己的无社交时间,个人感觉清晨是最自我的,也不会有人来影响你;
- 明确由他人构成的社交世界不是你的世界,需要你深入了解的事情并不多。
最后引用《众媒时代》中的一段话,表达一个小个体对大时代的期待:
我相信,我们正行走在这样一条演进的道路上。
它将使信息获取和分享这件事,演变成更个性化、更智能的存在。
这个存在,意味着我想知道的它都懂得。它了解我的偏好,也了解我想探寻的未知。它对信源有判断、对群体有体察。它不自作聪明地收窄我的信息获取广度,也不让我陷入无尽的信息咀嚼和重复。
将来的它,让我恰到好处地与世界相联,让我恰到好处地与信息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