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快下班时同事y敲开了我办公室的大门,进门就说“我受不了了,救救我”,把我吓了一跳,但看到她的面容尚且镇定,身体还没有倒下,就急忙让她坐下细说。原来人到中年身为科室领导的她从十月底开始头晕,当时晕的天旋地转吐的胆汁都出来了,被诊断为“耳石症”进行两次“复位术”后好转,但还会不时头晕,头颅和颈椎核磁共振均未见异常,又联系复旦大学耳鼻喉医院诊为“前庭功能紊乱”,扩血管药物输液治疗九天有效,但依然不定时旋晕,夜晚睡觉时加重,由于担心再次发作甚至不敢睡觉了。
看着她手背上的针眼,那疲惫的面容,内心阵阵心酸和心疼……聊了会工作、孩子,聊了聊四十多天的头晕,没有先兆、和体位无关、和忙闲无关,找不到原因,药物似乎有效又好像无效……但确定的是没有器质性病变!
是的,在无奈中无助想到了我,因为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都去了n趟,没用,也不好意思再去了。
当她半躺在我的扶手椅上,眼睛一闭起来那个头晕就出现了。从放松身体,体会身体的感觉入手,很快,她就和她的头晕在一起了。是的,她来找我解决她的头晕,我却让她和头晕在一起,就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和头晕待在一起!奇怪的是几分钟后她就找不到她的头晕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见了。她说或许是半躺着的事,一旦躺下或许头晕又来了。从椅子上转移到沙发上躺下,还真的像她说的这样头晕又出现了,还是比较剧烈的……依然是仅仅和头晕待在一起,不做其他的努力。只是去聆听身体,聆听头晕……她说她很害怕这个头晕,可是头晕却好像很高兴,她想躲开这个头晕却发现躲不掉,头晕处处跟着她……头晕说喜欢她……她很纳闷,猜不出为什么。我让她只是和头晕待在一起时,她却发现头晕不见了,找了半天,又换了个认为会出现头晕的枕头,头晕又回来了,只是仅仅来了之前的30%。再次待在一起,几分钟后又不见了。这次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进入舒服的想睡觉的状态里。事后,她好奇地问我怎么回事,是啊,我也好奇,她的头晕到底怎么了?想告诉她什么呢?喜欢她、跟着她……当我们能静下来真正聆听我们的身体时,一切奇迹就发生了!
我不知道她的头晕要说些什么,但我知道每一个症状背后都有意义,每一个症状都是一个提醒……期待着下一周的治疗解开这个谜底……
约好了周一下午再次前来,这次y推开我办公室门就笑着说“真的神了,一直没再晕”,她说这几天吃的好、睡得香、上班也有精神,就是周天上午睡了半天后下午无事可做时有点小小担心,拉着老公去散步就好了。笑谈着“晕”的起源,明显感觉到对“晕”的恐惧:那种感觉太可怕了,甚至觉得不如死了好,或许能理解“生不如死了”。接着这个谈话的感觉,再次体验“晕”和“对晕的恐惧”……从刻意寻找体会到真的“晕起来”,从抗拒、战斗到陪伴,一点点的体会,一下下的感受。从自己的感受,到“晕”的感受,“恐惧”的感受,看到恐惧背后的“保护”,看到那个提醒“不要想那么多,太累”后的泪水和醒悟……转眼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当y从沙发上坐起来微笑时,我知道她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忠诚地捍卫着我们的身体,ta在用ta认为最好的方式提醒我们,当我们忽略这个提醒时,ta会再次用各种方式来提醒,如果我们还是看不到就会转化为各种症状。这几年在诊室也见证了各种症状背后的故事,用与身体链接聆听身体的方式见证了症状背后的意义。这几年,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看到这一切,怎样找到更好的链接方式……直到有一天学习了“聚焦”,学会了和身体的感觉待在一起,学会了和自己的内在一部分待在一起,学会了和自己呆在一起!莱文说过“通过参照身体,任何一种疗法都可以做的更好”。聚焦把身体的纬度带入了治疗之中,但又不仅仅是身体的感受,以至于包含更多的当下的时刻中体验到的一些活鲜的感受。而作为治疗师的我也在当下感受着来访者的体验,并尝试着和ta的内在体验保持共情的同频。在传达我的最高任务是和ta一起建立一段关系的同时,也尝试着去到ta去的地方,和ta一起互动,看到生命进程中那个比“人”更大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践行着,体验着……
2016.12.2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