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19】
看书、看电影是很多人的休闲兴趣,我也不例外,每天要是不读点什么看点什么,眼睛就会感觉到“饥饿”,就跟没吃饱饭一样。
至于到底要看些什么,最初并没有刻意选择。拿看电影来说,那些公认的经典会去看,别人推荐的会看,时下热门的会看,偶尔遇到其他感兴趣的类型也会看……反正时间有空的情况下,经常碰上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特别筛选。读书也是一样,牛人写的、牛人推荐的、自己感兴趣的、公认的经典、视角奇特罕见的……只要感觉有趣的都会拿过来先睹为快。那时我一直相信,阅读范围一定要足够广泛,这样才能避免个人视角的狭窄,避免以偏概全。
这样读书久了以后,心里难免就会产生疑问:世间这么多书,我怎么读得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个人在知识面前的渺小感油然而生,极端的时候甚至会羡慕古人,因为他们那时候是真的可以“把书读完”的。而且你别看他们一辈子就读了那么寥寥几本书,但它们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却长达数千年,并且在可见的未来还将继续延续下去,“读好书”的效率可比我们要高多了。这种关于书籍的“焦虑感”直到我看到胡适先生的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后才稍有缓解。
后来学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叫“只读经典”,这其实很有道理,每一本“经典”都经历过时间的自然选择,时间淘汰了那些没什么长期价值的平庸之作以后,剩下的才是更值得一读的好书。不过随着阅读兴趣的转移,我读着读着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所谓的“经典”中有很多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都是老化和过时的,对今天已经不再具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在这些书籍中,你也没法看到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设定个人的选书方法。
现在,我基本不再读“虚构类作品”,阅读兴趣已经完全转到“非虚构类作品”上,因为我感觉从后者那里可以学到更多实用性更强的知识。而且选书之前我会先到各大网站看看这本书的书评和打分,尽量只选择9分左右的书来看,因为活到今天我终于意识到,每个人一生的阅读时间实在都太有限了,完全不应该把它浪费在那些低品质的东西上面。
由此我联想到人生中的很多选择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吃9分的食物,看9分的书籍电影,买9分的物品,交9分的朋友……最后,过9分的人生。在某些方面这样的评判标准虽然看起来有些过于严苛,但没办法,谁让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竟然都如此有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