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一封长达15000字、写给亲身父母的控诉信,震惊了整个朋友圈。
信的主人——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的王猛(化名),在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可是差点就对簿公堂当的当事人王猛的父母,看到了这封信之后居然没什么感觉,他们只是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六年前,王猛直接拉黑了父母的微信、电话,切断了所有联系,12年都未回家过春节。他和父母一步步走到了拉黑的决裂地步,到底是谁的错?
这个故事让人不甚唏嘘的同时,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瞥见了似曾相似的童年阴影。很多网友产生共鸣:自己的父母和王猛父母一样控制欲太强、说一不二,从来不会认真倾听自己的需求,更别提什么话语权,一旦认为自己不听话就会剑拔弩张,甚至一言不合就用暴力解决。
这种典型的“控制型”的教养方式正在逐渐毁了我们的童年,甚至被我们潜移默化用在了下一代身上。
因为“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难以被察觉,在我们的文化中,孝顺、听话被视为儿童优秀的品质和孝道的体现。听从父母的要求,是理所当然,不听话则是忤逆的表现。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
曾经有人调侃,爹妈都不需要考证就能正式上岗,可是孩子无法选择谁来做父母。初为人母的我,看到这样的新闻,除了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潜意识的去沿袭这种“控制型”教养错误方式,更需要时刻警惕,作为父母一定要不断学习,才能破除原生教育的魔咒,所以我给所有父母推荐这七本情绪管理、亲子沟通书籍,希望在育儿的道路上互相勉励。
一、《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者:[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在王猛的童年中充斥着父母:“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这样压迫式质问,王猛一次次屈服。看到这个情节,我第一时间重温了这本超薄却很实用的亲子沟通圣经,这是两位从事亲子沟通教育数十年的老师总结的实践经验。书中涉及到亲子沟通中的五个真实场景,包括:感受、寻求合作、代替惩罚、赞赏、愤怒。
关于感受——孩子沮丧发牢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说一个字,嗯,是的,好之类的附和,也比指责、鄙夷他们的感受好多了;关于如何寻求合作,当父母在指责、辱骂、命令的时候,孩子很难合作,但是你可以用提供孩子选择、描述自己的感受、写便条给孩子等方法委婉表达你的要求;如果总是用惩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说出感受,家长只是负责总结和引导来代替惩罚;给予孩子具体的描述性赞赏,例如你夸她“今天裙子上有一颗小星星真是漂亮呀”,而不是总是说“你好棒”这种空洞的结论式赞美。
作者用小漫画的形式阐明了书中的核心观点,并在每一章节后面用问答题的形式要求父母自测是否学以致用,值得反复实践。
二、《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
家庭关系里的撕逼,多半是因为沟通不顺畅,这本书被豆瓣网友神评价为美国版刘墉所著,因为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一个话痨。
他曾发出疑惑:“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他认为,无论是家庭还是现代职场,拼的就是言值,言语上的职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但是作者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例如,书中的核心诉求——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觉(即我的感受如何),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书中大量生活化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三、《高难度对话》
作者:[美] 迈克.贝克特尔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论证亲子关系中沟通不畅引发的问题:作者与女儿因为一件事产生了隔阂,搁置了两年没有正面解决,于是女儿说,房间里有一头大象。这头大象就形容某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正在发生,而所有的人都避而不谈,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就像王猛和他的父母,从父母的回应中,他们显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行触痛了王猛的底线,而王猛也很少心平气和与父母交流想法,而是用愤怒激化矛盾。
于是房间里的那头大象一直存在,影响着他们的亲子关系,但是双方都回避,习惯了大象的存在,导致它越长越大,让住在房间里的人感到挤得窒息。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作者归纳了七种让人难以沟通的情境:第一,渐行渐远、不想投入的配偶;第二,一说话就想吵架的青春期少年;第三,多管闲事的亲戚们;第四,没完没了向我们提建议的朋友;第五,那些疏于打理庭院,以致树枝伸过篱笆、树叶落到我们院子的懒邻居;第六,变着法儿对我们冷嘲热讽的同事;第七,对我们百般挑剔的老板。
对于这些生活中、职场中很难搞定的人群,作者给出了底层逻辑、沟通工具,他认为虽然身体已经长大,心智仍然是孩子,这就是成人之间关系陷入困境以及沟通变得有挑战性的根源。
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际交流有赖于三个要素:时间、意愿和耐心。
时间维度上,越是想提高沟通效率,反而越容易遭受痛苦,所以亲子沟通急不得,慢慢来;意愿维度上,父母需要在争论中保持对孩子的尊重,那么才有机会展开一场实事求是、健康的对话;耐心维度上,我们要学会找到正确的情绪疏导途径,我们不是和逻辑产物打交道,我们是在和情感动物打交道。
四、《情绪急救》
作者:[美]盖伊 温奇
王猛说他即将要去北大读心理学博士,寻求内心的解脱,其实我非常建议所有父母多看这一类情绪补救的书籍,不仅能疏导自己还能挽救孩子脆弱的心灵。
能写出这本书的人内心一定很强大,果不其然,作者盖伊博士,不仅是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博士后、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段子手相声演员。
他说,心理伤害如同身体伤害一样常见,但却少有人知道应对之法。因为很多人虽然意识到心理压抑,但是只要情绪伤害还没有严重到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人们就会放任不管,从而使我们感觉糟糕的时间比我们应当感到的延长很多。
幸运的是,所有挣扎中的灵魂来说,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就好像精神急救一样用来处理受伤的情绪。对《情绪急救》提供经过检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防止并发症,并避免伤害向严重方向发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温奇博士展示了仅仅几个简单的行动便能帮助我们抚慰情绪痛苦,从麻烦中振作精神,以及用勇气和信心战胜挫折。
五、《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刘墉
王猛的父母是控制狂,从来不允许他有语言上、行为上的反抗,据他所说,因为小时候不会剥鸡蛋,多年来频繁遭到亲戚嘲笑,而父母都是一笑而过,12年前春节时亲戚仍然对他实施了语言暴力,而王猛父母 “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于是他们在大吵一架之后,王猛再也不回家过年。
而在这套励志亲子系列四部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中,大作家刘墉也有类似经历:曾经的“强权父亲”的他当时与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刘轩关系紧张,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此,刘轩经常跟他唱反调,考大学报的是心理学系,他对刘墉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报心理学系吗?因为你有病,将来好给你治。”
刘轩读书时经常不务正业,到动物园给狮子、老虎照相。一天,刘墉去看舞台剧,发现那个忽而辣妹、忽而扮小丑的演员竟是儿子。他气不打一处来,回家跟妻子说养了个“没用”的儿子。朋友开导他:“这有什么奇怪的?你年轻时不就很调皮吗?”刘墉想,还真是的,时代不同了,做父母的应该与时俱进。
刘墉此后对儿子态度180度的转变,总结为10个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儿子做出了自己成熟的决定,绝不干涉。结婚娶什么人、读书上哪所学校、工作选哪个公司都只做参考建议。
现在的刘轩是凤毛麟角的人生赢家,早已获得获哈佛博士学位,出版了4本书,还有了自己的公司。
在这套书中,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家长分享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孩子沟通,教给孩子沟通的技巧,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作者:[美] 维吉尼亚·萨提亚
有的时候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如果父母知道一些心理学常识,是可以及时止损的,就比如非常著名的萨提亚模式,这个模式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最大特点就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这个模式强调的一致性沟通,包括三要素:自己、他人、情境,三者都关注考虑到了,才是一致性的沟通。忽略自己、只关关注他人和情境是讨好,忽略他人、只关注自己和情境是指责,忽略自己和他人、只关注情境是超理智,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是打岔。
一致性沟通的核心要点,萨提亚提出了著名的五种自由:
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
就像呼吸之于生命,沟通是维系个人健康、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和促进生产力的关键。但是只有一致性沟通才能引导出互相滋养和支持的关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七、《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美]海姆 吉 博特
如果说在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
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就像王猛的父母,他们在王猛被导游取笑之后,不是站在孩子这边,而是非常生气,呵斥王猛:以后社会上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必须忍着。
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也没打算这样。
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有一个学霸朋友,在美国生活多年,却时常对我说:“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工作中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而同样在美国留学的王猛却12年没有回国过年,和父母断绝关系了6年。
鲜明的反差让我不禁感慨: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获得世界和平奖的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博士说过: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而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曾说: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我们是第一次学着做父母,孩子是因为你的优秀而选择了你,所以,要珍惜这种缘分,敝帚自珍,时常自省,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让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End
作者简介:韩老白,狮子座正能量辣妈,小清新文艺设计师,读研时担任校报主编,毕业后工作五年从设计院裸辞。懂点心理学,专注塑造女性职场、婚姻幸福力,愿我的文字,陪伴万千女性共同成长。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