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龙八部》中,乔峰为了阻止契丹大军南下,自杀身亡,可歌可泣。
而在重庆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挥剑割下了自己的头颅。
重庆人讲义气,一口唾沫一颗钉是出了名的,追根溯源,其实都是源于这个人。
他,就是巴蔓子。
第一、巴蔓子是谁?
巴蔓子,确切的说,他叫蔓子,巴是他的国家名。
巴,就是巴国,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于重庆的一个邦国。
重庆古称“巴”,四川称“蜀”,“巴蜀”这两个字,大家都知道的,不用过多解释。
巴蔓子,巴族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
当时蔓子将军驻守在朐忍(今万州一带)。
事实上,巴国对朐忍的控制是很弱的,所以后来发生了叛乱。
按《重庆通史》中的说法,古代巴国的社会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核心地区,由巴王、宗室子弟、卿大夫、将军及部分土著酋豪组成的统治集团统治;二是边缘地区,由当地的大姓酋豪统治,巴王只是他们的共主。
对于这些边缘地区,巴国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它们。
巴国的国都前后有江州(今天重庆主城)、垫江、平都、阆中几个地方,这一片区域是巴国的核心区域,而蔓子将军驻守的朐忍一带,正好处于巴国的边缘地带,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土司,实权都掌握在地方酋豪手中。
蔓子将军在那里驻守,也就相当于中央驻地方代表而已。
巴国夹在蜀国和楚国之间,摩擦不断,到战国中期,国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才引发了叛乱。
第二、蔓子将军断头保城
巴国和楚国的关系一向是打一会儿好一会儿,今天打明天好,后天又开打。
两国还一起灭过申国和庸国,后来又联成了姻亲,关系确实不一般。
打的时候也是打得不可开交,曾经在津地(今湖北江陵一带)将楚军打得大败,还惊死了楚文王。
巴国多次迁都,很大程度上就是和楚国的关系有关。
两国之间,可以说是相爱相杀。
所以,当蔓子将的驻防地附近的清江流域发生叛乱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楚国。
为什么不上表让巴王派大军前来镇压?
实在是没办法呀。
前面已经说了,叛乱之地位于巴国的边缘地带,巴国王师离得远,远水救不了近渴,而且这个时候巴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真是有心无力。
再者,这个地方正好位于楚国边境,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嘛,所以向楚国求援上上之策。
蔓子将军亲自上门向楚王请救兵,《华阳国志》中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蔓子将军对楚王说,只要你帮我平了这次叛乱,我送你三座城池作谢礼。
大家都不是外人嘛,而且报酬丰厚,楚王很愉快的就答应了。
可是,问题来了。
我凭什么相信你事后会送我三城,你要耍赖怎么办?
要不这样吧,将你们巴国太子送来做人质。
押人质这事在春秋战国时大家公认的最稳妥的事,电视上经常能看到。
蔓子将军一声长叹,质押太子不是不行,但时间来不及呀,再拖下去,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要是有那个时间回去请太子,我还用求你?
楚王表示,没有人质,绝不出兵。
蔓子将军心中着急,大喝一声,我蔓子以人头担保,事后如果你得不到那三城,我把人头给你。
楚王知道,蔓子将军是有名的忠义仁勇之人,吐口唾沫都是钉,说出的话绝对假不了。
就这样,楚国出兵帮助蔓子将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好了,事儿办妥了,该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吧?
楚国大军还没辙呢,上门来要三座城池的楚使就来了。
蔓子将军当然不能将城池割让给楚国呀,国家领土,当寸土不让。
这下楚使不干了,你蔓子将军名声在外,怎么能自食其言呢?吐出的口水还能再咽回去?这三座城池今天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不给我就不走了。
蔓子将军是忠义之人,对国家要讲忠,对朋友要讲义,朋友帮了忙,这是恩,按理说,应该将三座城池奉上,但国家领土不是私人物品,绝不对送人。
于是他对楚使说,实在是抱歉,你们帮我们平了乱,按理说我应该兑现之前的承诺,但三座城我真不能给你,当初我们说好了的,如果不能给你们三座城池,就把我的人头给你。
蔓子将军说罢,拔剑在手,当着楚使的面,割下了自己的头颅递了过去。
楚使没法,只能带着蔓子将军的头颅回去向楚王复命。
楚王很受感触,不但不要城池了,还以上卿之礼厚葬蔓子将军的头颅。
楚王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
后人写诗赞蔓子将军曰:
“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城许城还存,年年春草青墓门。”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第三、蔓子将军墓在哪里?
史料记载:“楚王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
当年巴国叛乱之地就在清江流域,蔓子将军在那里自刎,身体在那里的可能性极大。
《蜀中名胜记》中说,忠州附近有蔓子冢,意思是巴蔓子墓在忠州。
还有一种说法,“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
但对于重庆人民来说,巴蔓子墓就在重庆渝中区通远门旁边。
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地下室,有一座坟墓,墓碑上刻着“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
墓碑的上款是"中华民国十一年二月吉旦初",落款为"荣县但懋辛题"。
但懋辛为辛亥革命名将,曾任熊克武部师长、川军第二军长等职,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部长。
当年此墓并在房子底下,四周有围墙,墓园规模还挺大。
1929年重庆建市以后,拆除城墙,修建马路,巴蔓子墓一段的低谷填高,墓园遂被置于马路的堡坎之下。
解放后彻底返修七星岗一段马路,"加宽再削平",从此巴蔓子墓就被掩埋在民生路之下的石拱洞内。
上世纪60年代,由当时的渝中区基层街道文化员提供相关资料,巴蔓子墓被列为文物进行保护。
然而,地处寸土寸金的渝中核心地段,坟墓上方终究还是修起了万丈高楼。
如今每年的清明节,重庆人民都会自发的前往祭祀。
如果你也想前往参观祭祀,千万记得不要星期一去,因为每周一不开放,你去了也看不到。
具体地点就在通远门旁边,下了城墙,就能看到写有“巴蔓子墓”的标示牌,很好找。
好了,正文到此为止,如果你对文中观点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想了解更多重庆历史,请你一定要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