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先想到别人的不对,比如在开车时如果有人一直在身后开车打喇叭,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没有素质的人。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两秒钟内我们肯定会认为“这个人太不会替人着想了,没素质。” 这样会对我们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呢?先来听一个故事。
有个作家为了写本书,他想要找一个穷困潦倒,懒散度日的人作为书中人物的原型。于是准备到乡下寻找。很快,他就看到有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在田间为棉花除草,他做在一张破旧不堪的椅子上。作者心想“干活还要坐椅子,这人肯定又穷又懒,就用他来作为我写做的原型吧!”
于是他向这位老人走近,突然他自己脑袋“轰”的一下好像明白了什么。他看到这位老人的椅子边放着一把拐杖,拐杖旁有一条空荡荡的裤管被风吹的扭曲,旁边还有个军绿色的水壶。原来这位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兵,曾经的战斗英雄。他失去一条腿不得不坐着干活,他并不是什么好吃懒做之辈。这位作者红着脸离开了。
他在看到老人第一眼时就给他贴上了一个好吃懒做的标签,如果他当时没走上去看,估计他一直会这么认为,太轻易地对自己还未了解的人下定论,这样往往带着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别人导致判断失误。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开始就给别人贴上负面的标签,那也会影响我们和人沟通的语气和心态,这就意味着不能和对方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会影响我们沟通的质量,让我们会对对方的很多信息误判从而影响双方的关系。
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呢?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过“区分观察和评论”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在说话时用观察的方式表达是在陈述事实,而用评论的方式去表达有时会像批评。比如“小明是个差劲的员工” 这个是评论。“小明在过去半年内,每天都迟到,每个月业绩都排名靠后。” 这句话是观察和陈述事实。
这本书里面有一首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懒惰得人 。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 -懒惰 ? ”
所以有时候负面的标签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当我们尝试着在遇到别人做某些不如我们意的事情时,先不着急贴标签先带着观察的心态去了解对方,也许更容易了解到事情背后的真相。回到开头说的那个例子,如果我们用贴标签的方式去看待那个在你身后打喇叭催你的人,你怎么会知道那个开车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上班快迟到了,他很着急,而不是因为他自身没有素质呢?
201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