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珏往西川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读记
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应被贬桂管观察使的郑亚邀请、赴桂林任职。此诗为该年闰三月赴桂林途经江陵时所作。
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与李商隐以诗文交。李商隐写此诗时,崔珏尚未登第。可能当时崔珏欲之东,但因事不得不西去,心中烦闷,李商隐写下此诗赠别。
首联自问自答,点出崔珏“旅愁”的原因:欲〝东下”却要“西游”。
颔联承首联下句的“西游”,振笔翻起,以“吼”、“烧”两字领起,一听觉一视觉,用雄健的笔法,写出西川的壮美景色,以消解首联的“旅愁”,告诉崔珏:旅途上一路美景,无须“旅愁”。
陆崑曾评曰:下(指颔联)便承此一笔扫去,更无窒碍也。
又评曰:巫峡一联,不过写景,著“吼”字、“烧”字,便不平庸,然又极稳妥。
颈联转笔,以“成都卜肄”和“当垆”之典,为崔珏畅想“西游”后的生活。既以严遵和司马相如比拟来暗赞崔珏,又是劝慰崔珏,此去可度过既悠闲、又雅致的时光。
一笔两写,是李商隐常用的笔法。
尾联顺颔联进一步畅想,来劝慰崔珏:那里有浣花溪和薛傅的桃花笺纸,你大可以在那里尽兴写诗、尽情喝酒。“桃花色”,亦含谐谑之意,以解崔钰之烦忧。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没有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折柳相送之态,而是尽情畅想了旅途中的壮阔景观和到西川后的悠闲雅致的生活,读来让人一扫烦闷,足见友情。
疏理一下这首诗的脉络:
首联点“旅愁”,颔联振起、推倒“旅愁”,颈联转笔、畅想西川生活,尾联合而递进畅想、安慰好友。
这首诗的谋篇的最大特点,是颔联推翻了首联。这一点,与《筹笔驿》相似。但与《筹笔驿》又不同的是:《筹笔驿》是首联振起(扬)、颔联抹倒(仰)。而这首诗正好相反,首联低抑、颔联振起(扬)。
正是这种反差,使得整首诗跌宕起伏、不流于平淡。
陆崑曾评曰:昌黎云:“穷愁之言易工,欢愉之词难好。”惟义山写欢愉处,亦能异样出色。
朱鹤龄、姚培谦等点评此诗,皆泛泛而隔靴搔痒,远逊于陆崑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