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修鞋
张范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名言,套用这句名言,解释一种工艺、一种职业存废的原因,用“业竞天择,用者生存”八个字作答,说恰如其分可能不太谦虚,但起码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在历史长河的淘漉中,在天物竟择的拣选下,很多行当因社会需求的消失被淘汰,被送进博物馆,放进记忆的时光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修鞋
修鞋是我国劳动人民践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理论的典型做法,在过去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行业,不过现在虽然还有人修鞋,但毕竟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大了。
记忆中的修鞋是锥子、剪子、刀子、锤子、钉子、钉鞋拐子,再加一堆碎皮子、一团线绳子和几条传送带或马车轮胎割下来的胶皮、自行车外胎。修鞋的“副业”是修包、修拉锁。
那时候的鞋多半是手工布鞋,鞋面一般是“纯服尼”,再高级的是条绒。鞋底是用破旧衣物碎布裱糊成袼褙手工纳的,很不禁穿。大拇脚指头把鞋尖顶出窟窿、脚后跟把鞋帮踩断、鞋底磨薄磨透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做一双鞋不容易,肯定不能就这样扔掉,让修鞋师傅打个补丁、钉个鞋掌,还可照穿不误。
进入八十年代,穿皮鞋的多起来,那时我正上大学,同学们买了新皮鞋之后一般都要钉个铁掌,有马蹄形的,正好把整个后跟外沿护住。有的稍小,外沿呈半椭圆形,只护后跟的一部分,上面三个钉眼,钉在鞋跟上。走起路来“咔咔”只响,立即便会引来注视的目光,威风至极。
现在男士皮鞋钉铁掌的情况恐怕已经没有了。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修鞋的人也越来越少,修鞋这门手艺恐怕已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了。
2021年8月5日16:45:58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