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菇凉问我如何能“快准狠”的买衣服?我说那是因为建立在过去一直在肆意买买买的基础上。这位菇凉说,我也一直在买呀,为什么我就没有把自己训练成为“职业买手”?我说那是因为你只是有了买买买的“数据”,但却没有形成买买买的“智能”。
数据和智能的关系是:数据是形成智能的基础,但是拥有数据不意味着拥有智能。
就如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专家,然而一个专家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
就如一个人每天都在练字不意味着他一定能成为书法家,然而一个书法家他一定是练过很长时间的字。
肆意买买买不会让你成为“职业买手” 然而“职业买手”一定是肆意买买买过的。
如何让数据成为智能?或者说如何让肆意的买买买之后让我们成为“职业买手”?
1、数据一定是要有指向性
当你看到一个人之后,你会看到有关这个人的各种数据:发型、容貌、衣着、谈吐习惯、走路方式等等,然而这些数据没有太多作用,就如你在大街上看到很多的路人,你也是采集了这些路人的各种数据。
只有当你给一个人做出了某种定性之后,即这个人是讲义气的还是贪图小便宜的,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个忘恩负义的坏人,当有了某种定性之后,这个人之前呈现出来的数据才变得有指向性,你才能突然明白之前有关这个人的“数据”原来早就彰显出了这些特性。
职业买手和普通消费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购买是否有指向性。即在买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或者说这件物品为了搭配家里的哪些单品而买?
作为半个“职业买手”,我经常告诫身边的菇凉们一个购买经验:如果一件单品没法和家里的三件单品配搭在一起,那么这件单品就不要买,因为买了会造成更多的浪费。
数据的指向性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读书,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很多人都想通过读书让自己不断成长,但是如何从万千图书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那些,就需要在选择读书之前想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
2、数据一定要是确定性的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的关系是可以排列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数据在最下层,第二层是信息,知识是第三层,而智能是最高的一层,即第四层。
数据是最大量的,是构成信息及知识、智能的基础,有个说法是:数据是信息社会的“石油”。现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争夺的其实就是数据,拥有数据就相当于拥有了未来社会的资源。
如果想要成为“职业买手”,那么就必须要经历大量的买买买基础之上,因为只有买买买才能建立基础的数据,最次也得建立在大量的“看看看”的基础之上。这个阶段是谁都无法绕过去的。
记得看过一次有关珠宝的专访,一个专家说,珠宝设计的最佳人选是那些贵族的后代,因为她们从小到大就浸染在那些华美珠宝的氛围中,即她们拥有最基础的数据。
根据“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对“信息”的一个经典定义:信息就是“消除了不确定性”。即有了指向性的数据才是信息,那么一大批不确定的数据就被忽略掉了。
毛姆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作者描写书房的场景,如果他说这个书房的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这把枪在后来一定要发射或者杀人,要不,这把枪的描写就不应该出现。
从毛姆的描写来看,一篇文章呈现出来的都应该是“确定性”的数据,即呈现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应该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有作用。
作为一个“职业买手”,她可以从繁杂的物品当中快速筛选出来那个和自己有关联的商品,因为她确定性的知道这件商品为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而且如何搭配早已经了然于胸。
根据柏拉图对于知识的定义,一条信息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经由这三个条件之后,能成为知识的信息就没有多少啦。
要从普通消费者到“职业买手”,拥有多少购买的知识就是区分的关键点。这种购买的知识也一定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既然是被验证的购买知识,那么对于“职业买手”而言,不断学习过往相关的知识就是必做要做的事情,例如关于面料的区分,例如关于版型的鉴别等等。
既然要符合正确的原则,那么对于“职业买手”而言,还得具备鉴别相关的知识当中哪些是“谣言”,哪些才是真正正确的,例如这两年大火的灯芯绒面料,如果自己不具备鉴别的能力,那么就很容易被这个单品穿得又土又肥。
既然要符合被人们相信的,那么对于“职业买手”而言,你平时的各种搭配应该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而智能,或者说是智慧,是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呈现出来的简约表现。
最高级的“职业买手”就是那些真正的“时尚达人”,例如这一百年来最能称得上的“时尚达人”:可可•香奈儿女士。她留下了无数历久弥新值得回味的时尚智慧:
我崇尚美,但我讨厌仅仅是漂亮的东西。
时间会过去,但风格永存。
香奈儿是一种风格,时尚不断变换。风格和时尚是不同的概念。
想要无可取代,就必须时刻与众不同。
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岁的脸,是你自己选择的。
让我们尽早经历完“买买买”的数据历程,跨越到拥有购买知识或者智能的“职业买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