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我读的最慢的一本书,也是收获最少一本书。一天读十张,整整花了大半个寒假,因为时间充裕,一字一句读的。然而,却没产生什么共鸣,我甚至想刻意忘掉于连这个人物。第一次对世界级名著如此无感,反倒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本书的主人公似乎是个反面教材,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因为一切的恶果都源于他的性格。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于连谋杀德雷纳夫人的原因一直心有不甘,我一直在想,除了他的性格,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但是没找到,包括最后那段“自杀”式的最后陈述。
为了给这部书找意义,我就循着于连的性格再往前追溯。于连的性格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和缩影,他的性格特征是司汤达为了表达他的思想而特意设定的。那么司汤达为什么会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唯一的主角,设定这样一种性格呢?他是怎样借这个角色来表达他的思想呢?这本书又为什么称为经典呢?
我的看法是:首先,作者把于连的人物设定为:敏感,自尊心强,聪明,有文化,崇拜拿破仑,贫穷,从小缺爱,相貌英俊,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接着,他让这个人物逐渐从底层开始发迹,从市长家,到教会,到侯爵府,最后再到监狱,逐渐展开一幅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每个人生存状态和当时社会风气的清明上河图。与同时代的巴尔扎克不同的是,司汤达着重表现的是人物心理,也就是,真真实实的处在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于连这个小人物,凭借着这些性格和人设,理所应当的接触到了作者所要展现的所有法国现实,包括:黑暗的政治斗争,虚荣的贵族阶级,腐朽的教会以及教会特权,还有形同鸡肋的司法系统。而其中对于连两次爱情的安排,我认为作者至少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为了使于连这个底层青年能够爬上上流社会变得顺理成章。否则,试想一个木匠的儿子,怎能有如此传奇的经历?第二,不至于使整部小说显得过于枯燥,冷冰冰地将法国现实一丝不挂的展现出来。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他在极力地用一种温和的色彩来描绘这一画卷。作者还说,他的作品在历史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才能被人读懂。也许,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他,就是想原原本本的记录和还原那段历史时期,凭借自己的哲学功底,喻褒贬于无形。
作者的哲学思想的表达是通过于连的三观以及矛盾的心理来体现的。在作品中,大部分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很露骨。我们为什么讨厌于连?也许有时候就是讨厌我们心中的恶,所以急于划清界线,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于连。作者能把于连这样一个犯罪型人格和病态心理的内在世界填充的如此丰富,深厚的功力可见一般。
有人说,作品无非思想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巴尔扎克理解了司汤达的思想,却理解不了他的艺术,梅里美理解了司汤达的艺术,却没能理解他的思想。
以上是我对作品的浅见,热切希望读过的这本书的朋友分享更多关于此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