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时因上海地势低导致我军几乎是泡在水中作战

抗战十四年,中国和日本在上海这个大城市进行了两次战役,分别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在这两次战役中,两军都交战三个月,震撼全球。那么,这两次战役我军有什么经验教训,又吃了多少苦呢?

从国军方面来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主要影响就是,国军提前做了准备,防备日军突然袭击,并提前悄悄勘察地形,选择阵地,并构筑工事,又将当时国军最精锐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配置在苏州、无锡一带随时可以奔赴上海参战。此外,还在从长江口到杭州湾的江阴、常熟到乍浦一线构筑了永备国防工事,作为第一线阵地, 准备在第一线阵地持久抵抗,消耗敌人之后,退到第一线阵地再进行抵抗。在南京城外的东南方向,也构筑了大量国防工事,预备在南京外围与日军进行决战。

不过,当战争真正到来的时候,并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执行。七・七事变之后,京沪沿线就已经进入战备状态,按照当时的计划,要用八十七和八十八两个师在上海扫荡,将上海的日军全歼,使日军失去从吴淞口登陆增援的前沿阵地。但从八月九日开始下达动员令,到八月十一日就已经进入战场,并发生了虹桥事件,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当天晚上张治中也发布了总攻击命令,但很快南京就来了电话,要求暂缓发动攻击,等待国际调处。十四日等了一天,没动作,到十五日又展开攻击,猛攻了一天,没有多大进展,到了十六、十七两天,又停下来了,到十八日,又开始攻击。这时候,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已经上来了,再攻击就比较难了。

大家都说,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是添油战术,其实日军方面也是添油战术。一开始双方主要在庙行、蕴藻浜、罗店到浏河之线对峙,浦东方面没有大的战事。日军不断通过吴淞口码头增援,国军则主要通过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增援,双方都是在逐步增兵,也都是在苦战。不过,随着日军不断增兵,战线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到八月二十二日之后,国军就基本上只能被动防御了,态势很不利,蕴藻浜的阵地多次出现被日军突破的情况。不过这时候国军士气还比较高,所以阵地失守后,往往能在夜间通过反击夺回来。

但这时候对国军更加不利的局面在于,京沪战场能够投入作战的二百多架飞机,很快就被日本空军全部消灭了,之后日军飞机在淞沪战场就完全没有对手了,可以随意进行侦查、低空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威胁。而且,日军飞机能够沿着京沪铁路线往返进行侦查和扫射、轰炸,到九月中旬以后,国军在京沪线上的兵力投送也出现了问题,部队到无锡、苏州一带后只能停下来,到夜间日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时候才能向前输送。还有炮火的问题,国军的炮少,尤其是步兵平射炮很少,面对日军战车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挨打。

淞沪会战形势图

更加糟糕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是在国军处于不利态势的时候,由国际调停结束了战争,所以淞沪会战发生后,国军统帅部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一开始国军完全处于优势的时候,因为等候国际调停,已经耽误了攻击时间,给日军留出了增援时间。到十月下旬国军已经无法支持后,不得已退到苏州河以南,这时候部队的建制还在,指挥体系也还没有完全被打乱,完全可以有计划的退到第二线的国防工事,依托工事进行持久抵抗,消耗敌人。但国军统帅部这时候却又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认为九国公约马上就要开会了,国军应该继续坚持。所以,本来应该撤退的十月底,又没有撤退,错过了最佳撤退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国军后路,到十一月八日,淞沪战场的国军全线崩溃,本来可以有计划、有组织、交替掩护的撤退,变成了大溃败,数十万大军完全被打乱了,失去了建制,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旅长,旅长找不到团长,官长找不到士兵,整个全部都被打乱了。原本还要求各部队退入锡澄线、吴福线的国防工事继续抵抗,但因为部队这时候已经完全乱了,国防工事的钥匙都在当地的地方保长手中,部队到了工事,也无法打开,只能践踏而过,一气撤退到了南京外围,让国军耗费重金打造的永备国防工事没有发挥一分钱的作用。

淞沪战场地形狭窄,北边是长江口,南边是杭州湾,国军都无力以炮火进行控制和封锁,所以淞沪战场本身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会战,这是当时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的。而且,淞沪地区时冲积形成的滩涂,地下水很浅。国军将领回忆中都提到,淞沪会战时部队挖战壕,挖到一米,就已经有水了,战士们战斗时几乎半个身子都泡在水里,时间一长就受不了。但因为有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国际调停的经验,所以国军统帅部始终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导致该进攻的时候犹豫不决,该撤退的时候又不坚决,都失去了最佳时机,将几十万国军精锐白白葬送在了淞沪战场。

反观日军,虽然一直被认为战术死板,而且在淞沪会战中也同样是用添油战术,但日军的表现却要好得多,并不死板,反而很灵活。战争开始不久,就夺取了制空权,之后的作战中,将制空权和自己的炮火优势发挥到了极限,对国军各部队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发现沿长江进攻比较困难的时候,日军马上转而寻找在杭州湾进行登陆的机会,而这时候国军的指挥却出现了重大问题,因为兵力不足,将原本在乍浦一带驻守的炮兵调到了上海战场,让国军在杭州湾轻松登陆成功,包抄了国军后路,几乎差点将在淞沪地区的国军包围全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