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你充满闯劲儿,但是你选择呆在同一个地方,想着以后有机会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待年龄长了一些时,你已经失去年少轻狂那种劲儿,或许你已早已成家立业,被家庭和工作所缠绕,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再出去闯闯,或许你觉得现在一切都好,不觉得外面的世界怎样,这就是你要过的生活!
上大学以后,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去外地念书?尽管决定带给我诸多困难,不过我依旧感激自己的当初选择,让自己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成长。
大学以前,我认为我们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无论是环境还是设施都不错。而周边成年人的故事,无非是外出挣钱,然后在我们县城买一套房子。耳濡目染多了,便萌生了也想以后挣钱在县城买一套房子,过接下来的生活!就像放羊娃的故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思想的局限让他只有放羊,结婚,生娃,再让娃重复他的一生。
诚然,那时年少,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也不需要直接面对什么选择,想法也比较单一。直到高考结束,我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去哪儿读大学。在这一方面,我的家人并不能给予我什么帮助,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抉择,自己查询学校,翻资料。按照我当时的高考成绩,我可以呆在大西南,选择一所还不错的学校继续念书,一切都是熟悉的环境。但是,我的心里也有一些隐隐的不甘,我有想出去看看的念头,但那意味着背井离乡,置身于陌生环境,我不知道哪个选择更好。
后来的我回想自己的决定,或许是因为每一个年少的男孩都想有一场逃离父母的行动吧!脱离父母的视野,摆脱来自家庭的约束吧;或许是想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成长起来,以向父母证明自己;或许感于在同一个地方呆了太久,觉得生活有些索然无味,也渴望出去走走,就像后来有句话说的一样“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以外这就是世界”。
但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也不会知道去外面看世界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平时考试给予的自信,大笔一挥,坐标东北。
从大西南到东北,一千多公里,第一次坐火车,还是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不确定,踏上旅途。后来这条线路走过好多遍,或许卧铺,或许硬座,或许站票,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报到第一天,遇见自己班上的同学,开始尝试用我眼中的普通话交流,自以为效果良好;新生自我介绍,也是感觉自我良好。不过很久以后,我得到的反馈是:人很热情,其他的一句话没听懂!
是的,没听懂,周围的人基本上听不懂我那蹩脚的普通话!
我不会普通话,但我生活在一个必须说普通话的地方,所以我必须学会很快改变,我才可以立足。但是在完成改变前,我仍需要体验很多由于普通话蹩脚带来的困难。最后的结果是一切与团体相关的活动我的被拒之门外。
但一个不好的开端并不意味着同样糟糕的结局,当你有机会面对自己的不足,你才有机会可以成长!后来的后来,我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我的大学生活,变成了带着一口东北普通话的西南人,以致刚回到南方的时候被别人以为是东北人。
我曾设想,如果我当初选择留在大西南念书,我的现状又会怎样?
不会变的现在这么独立: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不会有太多的陌生东西需要去适应,也就不会遇到那么多让我成长的困难,就算遇到麻烦也可以求助熟知的朋友或者家人。然而当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圈子还未建立起来,刚开始的一切问题都需要自己去处理,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我才变的愈加独立;
不会说普通话:在一个没有语言环境的地方要想学好普通话是多么困难,而且没有必要性的时候也不会有动力去学习。进一步讲,如果我的普通话不好,意味着我毕业以后也会选择留在大西南,年老时我或许会后悔年少时没有出去闯闯;
性格依旧内向:离开家念书以前,我的性格是属于和熟人聊得来,但是陌生人则不会开腔的状态,不敢上台,不敢出风头,一切都是循规蹈矩,如果继续留在大西南,没有大环境的改变,我依旧会是人群中那个不起眼的角色,不敢为自己争取,不会去表现和推销自己。大环境的改变逼迫我做出自身改变去适应,现在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适当的去让自己表现以获取相应的机会,遇到自己想要东西不再畏手畏脚,想要就会去争取;
视野局限:如果我继续留在大西南念书,我就不会有机会去了解另外一个地方的文化,也不会接触那么多天南海北的人,我对外面的世界的理解也就停留在TA说和我以外。因为有去外面读书的机会,我去了很多地方,获得许多见识。出来读书以后,经历的事情多了,视野也开阔了,眼光也不会那么狭隘,现在的我至少比留在大西南读书的我优秀吧。
虽然这个假设里面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就我已有的经历而言,走出去会是更好的选择!
感谢当时我的那个决定!也感谢成长路上那些给予我帮助的朋友!
写在最后:
只有出发,你才知道世界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尝试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