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第二天, 我开始讲新课,第一课是《古诗二首》,一首是高鼎的《村居》,另外一首是贺知章的《咏柳》,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色。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花红柳绿、五颜六色、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等。随后引出本节课《村居》。首先让学生“解诗题”:作者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春天美景。其次是“知作者”:介绍高鼎的名字,生活年代和他的著作。然后是“读诗文”:本文是一篇七言古诗,朗诵节奏是223,我们用拍手的方法感受节奏,本以为拍手是很简单的事情,结果我叫了好几个同学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有好几个竟然都拍不对。这真是让我没想到。
在读诗句想画面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小草黄莺和柳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了图片让他们观察,之后我点名几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古诗描写的画面。结果要么不会说,要么把句子说的乱七八糟,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太差,这也是我没想到的。
在学习《咏柳》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碧玉和绿丝绦,我特别精心的制作的课件,我把碧玉和柳树的叶子放在一起,把绿丝绦和柳条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使学生理解碧玉指的是柳树的新叶,绿丝绦指的是柳条。这么形象的课件,孩子们应该记得很清楚吧,结果我提问绿丝绦是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迷茫的睁着大眼睛,回答不上来。
唉,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是我高估了孩子们呢?还是我高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