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我逛过很多的茶室,经常见到“禅茶一味”的牌匾,每次问询店家此匾的意思,得到的解答都不是很满意,始终也不得其解。禅嘛,应该是指佛教修行法门,毕竟当下,佛教的各个宗派之中,禅宗的影响力为最大。不过,为什么装修考究的茶室,都喜欢挂上这么一句话呢?难道因为茶室主人是居士身份?或者是指泡茶,喝茶就和佛教的修行一般无二?或者是指出家的和尚都爱泡茶,喝茶?好像也不对,我曾经在寺庙住过几天,也没有发现僧人特别喜爱喝茶。所以,我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说茶饮之风,从唐朝发扬流行,始于僧人。由于寺院中的僧人推广了茶饮,开展了茶叶的种植和生产,才迎来茶事的发扬和流行。为何僧人喜爱喝茶,有观点认为:茶道诸事,与佛教的思想有共同之处。譬如,佛家讲众生皆苦,茶汤也苦。佛家讲修禅须从身边细凡之事起,茶饮也是寻常之事。佛家说修禅要心静以致之,品茶也须安静。还有一堆类似的解释。这些解释,在我看来,就是简单粗暴,胡搅蛮缠,毫无道理。先不讨论其中的佛教思想,就从逻辑上也通过不了。如果把茶叶换为别的食物,譬如芋头,按照上面的套路,照样解释的通。其实,从传教的角度来看,也许能找到更靠谱的回答。历史上,佛教盛于唐朝,平日间肯定需要举办诸多法事活动,宣扬理念,吸引教徒。茶饮如果作为法事活动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是很容易流行起来的。
第二类,说禅茶一味是出于赵州和尚的公案。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公元778-897),因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今柏林寺),又称“赵州古佛”。赵州和尚是当时佛教传教活动之中表现最棒的,很有一番成绩。其能说会道,传扬佛教不遗余力,获得诸多信徒的信赖,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因为赵州和尚的这个说法,有人把“修禅”类同于“吃茶”,所以叫“禅茶一味”,有的商家还把“吃茶去”注册成为茶叶的品牌商标。不过,单凭一个公案,就片面解读赵州和尚表达的意思,我认为未免太过抬高“喝茶”的地位。假设,我们把“吃茶去”换成“喝水去”“吃粥去”,我认为上面的对话一样通顺。个人鄙见:赵州和尚的意思,来去,都为一体,本无来,也无往。万物一般,本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一体。这才符合佛教一贯的说法。所以,用此公案解释“禅茶一味”太过生硬。
为什么是“禅茶一味”呢?为啥不是“禅茶一体”呢?它们有什么分别呢?味,就是味道。体,就是本体。如果考虑“茶的味道”,茶的味道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我们无法一一体验,辨明。如果把“味”理解成为“品味,品尝”的意思。它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了。品茶,就是静心专注,心静神慢,接触,体验茶汤香气滋味的过程。茶的香气滋味,极其细微精致,有苦涩酸甜,柔滑稠顺,在每一次的冲泡中不断的发生变化。品茶时,人只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口腔,自己的身体上,而不能放在其他的外物上,才能品尝到茶汤之真味。如果更深入的话,会到达浑然忘我的状态,类同于修习禅定。六祖坛经说禅定:“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一般的打坐坐禅,师傅都会教你从“数呼吸”开始,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越专注,越放松,最后到达“清静寂无”的状态。
所以,我认为,修禅和品茶的共同之处,乃“禅茶一味“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