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去一所垃圾大学,再削尖脑袋找工作,被逼婚逼生,每天被重复剥削,那样活着还不如去死,最好现在就死。
一名高考失利生如是说。提到“死”字时,她表情平静,面色略微泛红,嘴角和眼神作出恶狠狠的样子。这几天正值填报志愿,说完“死”之后她又不耐烦地翻了翻膝头几本关于志愿的大书,随即整个人灰暗下去。
记得中学时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面别人指着他说,“你真是一滩屎,你连屎都不如。”当时极大地被打击了,仿佛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心高气傲的年纪,突然由很深的地方升上来一种赤裸裸的恐惧,它那么明目张胆地呈现了一种现实,让当时的我惊慌失措。对底层生活的恐惧。不是同情,因为我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能站在更好的位置去泛滥同情。害怕自己以后也活得那么辛苦。
后来听到有人重新编曲了《喜剧之王》里的一首歌《24/7》,在歌词部分写上:“送给每一位失意的青年人。相信我们,接下来伴随你的是更多无处不在的惆怅。”
走向社会的那条路,若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生在一个有能力顺风顺水的阶层,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必须要在这社会丛林里一个一个地挖出污秽物,被恶臭的沼泽完完整整地淹没,才有机会成为一个“成人”。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是勇士。而好多人的积极生活竟是被迫的。因为没有退路,如果为此刻受的痛苦不甘,就只有咬牙走下去。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那么好找的,口口声声说要抓住的小确幸也不是那么好抓住的。高中时期,我疯狂地读村上春树,太宰治,读《庄子》,读红楼,读《沉思录》,还读了好些虚无主义哲学。那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人生的虚无性和无序性,似乎还看得见尽头处那个被剥离得干干净净的孤独体。只是尚不明白,懂了再多,也消解不了面临它们时的痛苦。就好像他们说的,有的人明白所有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直觉得,乐观是将自己抛出,而痛苦和惆怅才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人本身。我想到了富士康公司跳楼事件。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纵身跃下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枯燥,压迫,疲惫,痛苦,毫无希望。是我所害怕的生活。理解他们,就像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作出的决定。
可是即使枯燥,压迫,疲惫,痛苦,毫无希望,还是有那么多人继续活着。这世界上七十多亿人,还是有好多好多人即使痛苦也活着。以前我不理解,非要找出个活着的原因,不然怎么能忍受日复一日那样过活。
后来我明白了,那是坚强。是一个类似于人类苦难共同体的东西,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痛苦着,但活着。
也许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能承受,也许有一天痛苦终将释怀,也许满载的平凡并没有那么糟。
像活着的所有勇士一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