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的父亲,已年过七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童年时代的困顿,学生时代的“十年动乱”,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下田劳动,当村干部,干过泥瓦匠,做过信用社站干,九十年代组建建筑队,四处奔波,二十世纪初又创办了预制板厂,至今已发展成为占地40多亩,年产值上千万的商砼站。闲聊之时,父亲总说起很多过往的人和事,也尝试着拿起笔,把过往的岁月记录下来。
年近五十的我,是父亲的长女,也是父亲过往岁月最直接的见证人,于是尝试着把父亲笔下的记录,以父亲的口吻,整理成文章。
叩卓村的记忆
一个村落,鉴证一群人的记忆
一个村落,书写一群人的奋斗
一 本 书,记录一个人的人生
一 本 书,融入一辈子的记忆
1954年4月5日,我出生在冯原镇东街道一个普通农家,排行老二,在我两岁时,因大舅去世,舅妈远走他乡,再加之唯一的女儿也离世后,被过继给叩卓村的大舅,此后就和外婆、外爷以及二舅一家生活,后来外爷过世,我结婚自立门户后,和二舅分家,与外婆一起生活,我儿时的记忆就是从叩卓村最北边,家中的那孔窑洞,外爷那口漏水的豆腐锅,还有一副扁担开始的。
叩卓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正东方向的一个自然村落,北靠壶梯山,西邻冯原镇,东边太极村,南襟长宁河,依山傍水,气脉绵长,全村五个村民小组,四个自然村。赵冯公路穿村而过,石堡川水库大渠擦边绕行,为村子带来了烟火中的丝丝希望与振兴中的点点繁荣。
我家住在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叩卓村五组,村民沿赵冯公路南北而居,也因之分为两个行政组,路北大多是五组村民,路南是四组村民,我家住在村子的最北边,除了一起生活的二舅一家外,那个巷子住了大约七八家人,各家相望相至,和睦共处,至今因分家、搬迁等原因,巷子里面的住户越来越少,甚至很是没落,但是无论哪家家中有婚丧嫁娶,老人生病、过年过节等,还会有人情往来。
从二岁开始至七十多年的岁月,从嗷嗷待哺的孩童到满脸皱纹的七旬老人,童年的贫困和艰苦,青年的辛劳和困顿,中年时期的奔波和奋斗,直到现在,我还在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努力!
回忆往昔,我们的祖辈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从荒芜到繁荣,从贫穷到富裕,续写了叩卓村的历史,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在家种植苹果、花椒、玉米等农产品外,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离开村庄,我们叩卓村有政府、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有大学、职校毕业外出打拼的,还有在冯原镇、澄城县或者在省城经商的,为叩卓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叩卓村仅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但是这里经历了壶梯山战役的洗礼,承担了文化大革命的喧嚣,也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扶贫帮困、美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于我自己,这里承载了我的童年的欢笑,青年的辛劳,中年的奋斗,尤其是创业初期的艰辛。而今,虽然在冯原镇自建房常期居住,但叩卓村依旧是我内心深处最温馨、最难忘的回忆。
我的记忆从二岁多到叩卓村开始,至今已七十多年,静坐时经常想起过往的岁月,因之萌生了拿起笔,追忆往昔,写下自己的人生经历,记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